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后,李克强总理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提到“我们西部有个城市,按照当地的规范,设置了3.6万个流动商贩的摊位,结果一夜之间有10万人就业。”同一天央视发布了一条消息:为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中央文明办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已明确要求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考核内容。一夜之间,“地摊经济”家喻户晓。这里的“地摊经济”是指通过摆地摊获得收入来源而形成的经济形式,可以分为包括个体工商户的广义“摊贩经济”和仅指无固定场所无证无照狭义的流动摊贩。
发展“地摊经济”正当其时,“地摊经济”创业门槛低、失败风险低以及商品价格低,可以吸引至少六类人群就业,还能促进出口转内销
有序放开“地摊经济”来得恰逢其时。当前,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大量以外贸为生的企业面临着海外订单缩减,乃至取消。酒店、餐饮等服务业为了开源节流、生存下去,一些企业调到了“节能模式”,已经出现裁员的现象,以此确保企业在关键时期能够存活下去,也有一些企业已经关门倒闭,从而导致失业和面临失业的人员在增加。疫情之下,店铺经济遭受重压,倒闭、关店、退租之后,“地摊经济”或成为失业人员再就业的首选。“地摊经济”作为城市边缘的一种边缘经济主要代表为流动摊贩,一直被认为是影响市容环境的关键因素,甚至被贬称为城市“牛皮癣”。但“地摊经济”有其独特优势,就是能够广泛吸纳就业。
“地摊经济”本身具有“三低”特质,使它具有一些独特优势。一是创业门槛低,没有店铺租金的压力,没有太高的学历、技能要求,很多人支个小摊、打开私家车后备箱就能卖货;二是失败风险低,船小好调头,从业者即便失利也能迅速“满血复活”;三是商品价格低,能让居民拥有更多选择,享受更多实惠。相对于其他成本高、前期投入大的行业,低成本、低风险的“摆地摊”,为疫情下急需现金流止血的创业者提供了一个就业、创业新思路。或许,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地摊经济”将成为店铺经济的前置商业形态:想开店?先摆摊。通过摆摊验证需求后,再慢慢开店壮大。
一般研究认为,我国主要有六类劳动者受不同原因驱使投身到“地摊经济”当中:一是为了逃离低工资、高强度的工厂或服务业部门的工人;二是为了缓解种田收入不足和农村贫困生存压力以及向往城市生活的农民;三是下岗工人、残障者、流浪汉、刑满释放人员等就业困难群体;四是为了应对和克服生意失败、经营困难的个体经营者;五是为了弥补低工资,兼职摆地摊维持生计的城市工薪阶层;六是特殊需要或具备特殊技能为实现自己的愿望或满足心灵需要参与摆摊的人。而且对于“地摊经济”,有研究者认为在各个环节都将迎来一波新的创业机会,也就是说“地摊经济”还能带来创业,形成新的产业链,并促进出口转内销扩大内需,减少出口依赖;提升产品生产和服务水平。
产业链的完善表现在上游供应链:商品的研发、设计、生产、采购等;中游的品牌:在电商、实体店、直播带货之外,地摊将可能成为一种新零售形态,与之对应也可能诞生一批新的商品品牌;下游的渠道:以地摊为核心的零售及零售“新基建”服务;第三方服务:营销、支付、货架、物流仓储、物业等服务。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8896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