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能够在实践中更好的体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法学院“以法之器,赋能非遗”社会实践队的成员走进当地博物馆,与非遗近距离接触,以期探寻其历史、现状以及其未来的保护与新发展,快速有效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世今生”。
嘉兴、海宁小分队的队员们分别走访参观了嘉兴粽子文化博物馆和海宁博物馆,带领同学们一同体会“悠悠的粽香”和“古老美丽的灯彩”这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壹
地点:嘉兴粽子文化博物馆
成员:王嘉宁
嘉兴粽子文化博物馆,是一个以反映嘉兴粽子历史与粽子文化的专题性博物馆,是我国目前唯一一家嘉兴粽子文化主题博物馆。在嘉兴粽子文化博物馆里,不仅可以看到嘉兴粽子的相关历史资料和文物,了解嘉兴粽子文化的起源及传承脉络,更可以真实地感受嘉兴粽子独特的制作过程。
通过参观博物馆,队员了解到了嘉兴粽子的历史。20世纪初,嘉兴人冯昌年在嘉兴老城张家弄创办了嘉兴粽子,当初招牌为“真真老老五芳斋”,后经第二代传人冯月明,第三代传人邵建国的继承与发展,创新生产技术,首创粽子机器专利技术,推动粽子文化的发展。
嘉兴粽子除了“五芳斋”闻名远近外,“真真老老”“昌记”“三珍斋”等品牌也颇受欢迎。
粽子的香甜可口,离不开原料的精心挑选。除原材料外,高超的制作工艺也是另一大保障,从淘米、拌米,到切肉、包裹,最后蒸煮,每个步骤都需要长期经验的积淀。
随着现代先进管理理念的融入,嘉兴粽子也逐步走上了现代化品牌之路,这对推广粽子文化来说着实是一大进步,但也不能忘记技艺传承,匠人精神的传递,江南文化的底蕴更是深沉而不能断。
“老老嘉兴故事,真真粽子传人”,坐落于杭嘉湖平原密布水网之上的槜李,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悠悠运河水传递着阵阵粽香,也承载着禾城百姓许多的惦念与无限的憧憬。
贰
地点:海宁博物馆
成员:汤佳祎
海宁博物馆,位于风景秀丽的硖石紫薇山西侧。博物馆的二楼便是灯彩馆,也是本次实践参观活动队员主要的调研地点。硖石灯彩,作为海宁三大文化之一,以针刺工艺而独树一帜,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名录,现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灯彩馆中展示了各种各样的灯彩,有宝塔、花瓶、宫灯、鲤鱼跃龙门、双龙戏珠、狮子滚绣球、梅亭、龙舟、茶壶、采莲船等,还介绍了灯彩的制作。
灯彩的制作技艺,现代灯彩艺术大师孙惟君先生归结为八大技法:分别是拗、扎、结、祛、画、刻、针、糊。其中用到的各种工具有竹刀、刻刀、针、腊盘、笔墨等。最能体现灯彩制作特色的是以针刺、刀刻和绘相结合的灯片制作技艺,针刺又有不同的手法,如排针、勾针,酷花针、乱针等。
其中有一个“八幅塔灯”当属精品,全灯共有针孔七百多万个,塔面根据宝塔原有的佛教图案采用工笔绘画和针制工艺制成,每个塔面都有不同的图案,共有24个图像,全灯制作共耗了五百多个工作日。
集诗词、书法、绘画、篆刻、金石、刺绣等于一体的灯彩,做工精致,美的令人震撼,每看到一件灯彩,都在感叹其精致,以及制作者的呕心沥血。每一件灯彩都有它独特的魅力,但是遗憾的是,这样美的艺术品却只能摆在博物馆中,只有在元宵灯会时灯彩才得以绽放光芒,并且坚持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的传承人也越来越少。
通过这次参观博物馆的实践活动,成员们不仅近距离感受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还意识到了博物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和宣传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
非遗是活着的宝藏,是祖先的智慧,是民族的记忆,每一个非遗背后都有一代代为之传承的工艺人,他们沿袭着古老的传统,通过非遗可以寻觅一个地方的根基和渊源,可以看到一个地方的历史发展与情感依托,非遗需要一代又一代的艺人去守护和传承。这不仅需要博物馆发挥宣传作用,更需要人们通过博物馆了解非遗魅力后付出实际行动。
宣传和保护非遗,人人有责,出一份心,尽一份力,让美丽的地区文化传承下去,让每一代人的记忆都有追寻的地方。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8468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