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古礼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承载着中国民族浓郁的文化内涵。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深入挖掘区域特色礼仪文化,人文学院“探寻古礼暨家乡文化传播”团队派组员前往各自家乡调研,本次将重点介绍湖南桂阳县区域内的瑶族婚俗—坐歌堂。
在瑶族地区,流行着一种伴嫁歌舞的文艺形式——坐歌堂。与汉族地区相比,瑶族的婚姻则保持了自由恋爱的传统,父母包办等现象比较少见。恋爱阶段,青年男女无须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而是以瑶歌为媒。他们通过瑶族传统节日如歌节、盘王节等,经及平时生产劳动中,进行对歌、相互了解对方情况,互诉爱慕之情。双方中意者,互换信物,即是订婚。订婚之后,通过相互帮助加深了解,增进感情。结婚以后,可以男到女家落户,也可女到男家落户,所生子女,可以随母姓,也可以随父姓。
“坐歌堂”又称“坐花园”、“坐花堂”、“陪十姊妹”,属嫁歌之一,为姑娘出嫁前夕举行的一种歌唱仪式。春秋战国时期,“坐歌堂”由巴人传入四川,与四川独特文化碰撞交融。流传于川东地区的“坐歌堂”是“巴文化”和“蜀文化”结合的产物,其文化内涵区别于纯粹受巴文化影响的婚嫁歌,并在曲风曲调上保有陕南民歌的韵味。
瑶族的婚礼程序,有其独特的民族礼仪,尤以“坐歌堂”别具一格。传统伴嫁分为两步,新娘出嫁前二晚坐歌堂伴嫁,叫“伴小嫁”;出嫁前夕伴嫁坐歌堂,称“伴大嫁”。入夜开始,通宵达旦,上半夜唱耍歌,下半夜唱长歌,第二天黎明时,跳伴嫁舞,之后新娘开始哭嫁。伴嫁歌的内容十分丰富,或嬉笑逗耍,或传播历史、生产知识,或歌唱风俗人情,但主要还是围绕妇女生活和出嫁而唱,如赞姐妹、颂姐、女离娘、哭嫁妆、怨爹娘、骂媒人、做媳难、童养媳苦、分离歌、送别歌等。演唱形式有独唱、轮唱、合唱、边说边唱、边舞边唱、哭唱、骂唱等。伴嫁舞多是生产劳动动作出升华,如把盏、香火、走马、划船、卖酒、推磨、娘喊女等。
现在,坐歌堂之习俗鲜有保留,零星分布在广安等地区.由于不受现代青年人喜爱,很多歌堂上的内容面临失传,部分内容已经丢失,完整的坐歌堂已基本不存在.就广安市广安区方坪乡某村所见,坐歌堂仅留下唱歌这一环节。在2007年3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将《婚嫁歌》(坐歌堂)列为“四川省第一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的坐歌堂就是在院子中随便摆上几张桌子,放上糖果、瓜子、花生,旁边放一些家乡特色茶。女方的朋友、亲友、同事等都到现场,大家随意坐着站着,闹闹热热、打打吵吵,恭贺新娘出嫁。亲友们用歌唱的方式陪姑娘度过做女孩的最后一夜,那缠绵的离情别绪,令人荡气回肠。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8272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