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在国家的文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了让非遗被更多人了解,让非遗更好的发展。7月19号上午洛阳师范学院非遗调研队员采用线下+线上结合的方式,对方城石猴传承人王国庆老师进行了访谈,了解了这项非遗的“前世今生”。
王国庆,方城石猴雕刻第六代传承人,自幼跟随父亲学习石雕技艺,一直为了石猴雕刻的传承而努力着,从未放弃过石猴的雕刻。
石猴最早出现于宋代,那时的人们将雕刻后的石猴拿到集市上贩卖,维持生计。为了更好的销售,商贩赋予了石猴美好的寓意,如“好时候”、“封侯”等等之类的。随着历史的推进,石猴在明清进入了一个鼎盛发展时期,学习制作石猴的人增多,这项技艺就被人们渐渐传承下来了。但是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人们仅仅依靠贩卖石猴,无法维持生计,越来越多的人放弃了这项技艺,这项技艺面临着“失宠”和“失传”的尴尬处境。面对这样的一个情况,王国庆老师坚持学习和传承这项技艺,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学习去这项技艺,先是让自己的家人们都学习这项技艺,然后面向社会大众办培训班,免费教授有意愿学习的人们。那时,王国庆老师内心只有一个想法,无论如何也要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每一项非遗都有着不同的文化特点,不同的文化意义,不同的文化魅力,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值得被更多人了解和学习。
石猴的雕刻并非轻轻轻松松就能完成,从选材到制作都有着不同的要求和学问。首先,选材方面,石猴的制作原料以滑石为主,对于滑石的大小、材质和手感等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制作者要经过长期的学习,积累足够的经验才能够挑选出好的原材料。制作方面,要经历制胚、打磨、雕刻、蒸煮、上色、晾晒、涂油等大大小小九道工序,缺一不可。要想学会这门技艺,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王国庆老师告诉我们,石猴的制作是纯手工的,机器是无法进行这样的制作,只有用心雕刻出的石猴才是真正的石猴。石猴,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作品,包含着制作者多少的心血和努力,可想而知。王国庆老师学习和传承这项非遗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了,几十年来,他始终没有放弃对石猴制作的热爱,始终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去对待这项非遗。
在最后,王国庆老师向非遗队员们说出了他对这项非遗的期望。他希望这项非遗能够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一代更比一代好,把这项非遗真正的发扬光大。每一项非遗都包含着传承人们太多太多的心血和努力,青年一代要担起传承非遗的重任,不能让老一辈的心血白费了,要给我们国家的非遗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希望每个人都能行动起来,以赤子之心,守中华之宝。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8230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