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有三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王星记扇子,西湖绸伞,还有张小泉剪刀。
实践小分队在7月15日来到了杭州市工艺美术博物馆,今日我们打算参观中国刀剪剑博物馆,其中不光有中国刀剑的发展传承,也承载了我们国家的剪刀的历史。其中也有杭州著名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小泉剪刀。
目前能实证剪刀确凿存在的证据,是在西汉年间。但据民间所传,剪刀的历史可以追朔到黄帝时代。最早的剪刀是没有任何附件的,不但中间没有轴眼,而且也没有支轴,那时的剪刀就是把铁条的两端打磨成刀刃状,在扭成剪刀的形状,和现在生活当中的镊子是很像的。到了五代北宋时期,人们想出了改善弹簧剪双刃开口不大与屈环处比较易折断的问题,通过在刀与把中间打轴眼,装上支轴,将支点移到刀与把之间。传统的弹簧剪已发展成支轴剪,逐渐向现代的剪刀靠近,在使用上可以更加方便省力。
剪刀的发展也形成了许多风俗,在有些地方,剪刀因为有着破坏、断绝的不详含义,所以不能用来作为馈赠的礼物;而在另一些地方,人们又相信剪刀能够镇恶辟邪,象征着平安和吉祥。磨剪人这一职业也随着剪刀的发展出现。
剪刀传承到近代,其中最著名的就有张小泉和王麻子这两家了,当时有句俗话叫做“北有王麻子,南有张小泉”,展厅有全息投影播放这样一个故事,磨剪人仅凭借一把剪刀就猜出了一户人家的娘家不在本地,两把剪刀的区别可以通过它们的颜色辨认出来,一把通体银白,另一把通体漆黑。张小泉剪刀起源于明末清初年间的杭州,张氏父子改变用生铁锻打剪刀的常规。采用“龙泉宝剑”的制作工艺,选用浙江龙泉、云和的好钢镶嵌在熟铁上,并采用镇江特产质地极细的泥砖磨削,使剪刀光亮照人。张小泉剪刀以选料讲究,镶钢均匀,磨工精细,锋利异常,式样精美,经久耐用而著称,并在乾隆年间被列为贡品。“张小泉近记”的民用剪曾获北洋政府农商部六八号褒奖、国货展览会二等奖、1910年南洋第一次劝业会二等奖、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四等奖,名扬海内外。传统的说法,张小泉剪刀的制作经过3个功段,72道工序,包括从搭配材料到制成半成品的23道工序,从半成品到成品的41道工序,以及做垫钱的8道工序。传承至今,张小泉剪刀厂“质量为上,诚信为本”的经营宗旨和“用心去做每一件事”的精神让张小泉剪刀经久不衰。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7685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