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清华大学赴云南普洱实践调研支队前往普洱市茶叶和咖啡产业发展中心(以下简称“茶咖办”)参与座谈会。团市委副书记肖剑、茶咖办文化品牌部周安凡科长和综合科刘昌硕科长热情接待了支队成员,为支队详细介绍了当地普洱茶的发展情况,并与支队就普洱茶产业的发展进行交流和解惑。
摄影 顾燚 左起分别为周安凡科长、肖剑副书记、刘昌硕科长
座谈正式开始之前,为了增进支队对普洱茶的理解,周科长向支队成员们介绍了普洱茶的历史。通过宽叶木兰茶树始祖化石、中华木兰化石、野生古茶树王和澜沧邦崴过渡性古茶树等一系列“活”化石的证实,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茶、饮茶、进行茶叶贸易的国家,普洱市也在2013年被授予“世界茶源”的称号。
摄影 顾燚 图为周科长为支队成员介绍普洱茶历史
周科长首先提到“天赐普洱,世界茶源”这一口号,并介绍了普洱茶产业现状和政府的政策支持情况。普洱市政府对普洱茶产业扶贫高度重视,成立了茶业发展领导小组,出台了一系列计划方案和实施意见;普洱市茶叶和咖啡产业发展中心在改革之后转型成为服务型的事业单位,通过成立研究院、聘请专家、成立茶产业有机联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等方式,为本地的茶产业发展提供服务。
摄影 徐佳伟 支队成员正在认真聆听
周科长指出,目前全球茶叶产能严重过剩,因而普洱茶的品质成为破局的关键。为了应对这样的矛盾,普洱茶产业的发展需要将普洱茶与金融产品的创新挂钩,并建立完备、可追溯的仓储体系,进而规范定价标准,从而起到“减产提价”、“提质增效”的作用。同时,普洱市当地茶企积极成立有机联盟,联盟企业每年对土壤和产品进行监测,在保证了健康有机的同时,节省了人力物力,提高了生产效率。
针对周科长指出的产量过剩现状,支队队员向周科长询问了普洱茶产业向当下十分流行的茶饮品形式转型的可行性,这样的快消模式在贡茶、湖南长沙的“茶颜悦色”上都取得了明显成功。周科长回答到:“这种模式需要工业化大批量生产。”大批量生产对茶叶的利用率高,成本低,但不讲究韵味和回甘,这样的生产方式在斯里兰卡、印度等地区已经十分成熟,在中国采用这种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和上述地区比起来缺乏优势。
周科长据此也提到了目前的快餐文化,普洱茶的冲泡方式的确需要适应现代生活便捷迅速的要求。正如肖副书记所说:“现在北上广的人没时间泡茶,所以也希望有人在保持口感的同时能够帮忙解决时间问题,但这些思路还是需要人才。”
肖副书记还提到了在普洱茶的饮品属性之外附加文化属性,比如普洱茶衍生品的设计和生产,但这些思路的具体施行需要人才的引进,“特别是创意、营销方面的人才”。针对目前的人才引进问题,刘科长为我们详细介绍了人才引进的施行方法和补贴政策,他希望有更多的毕业生能够来到普洱,为当地产业的发展注入活力。
摄影 顾燚肖副书记、周科长和刘科长与支队成员进行交流
总而言之,肖副书记、周科长和刘科长三人对普洱茶产业的发展持乐观态度,普洱茶存在潜在价值,未来的增值可以预测。而当务之急在于利用好祖先留给我们的古树茶,同时通过打造有机茶园来发掘茶叶潜在价值,并继续创造这样的代际价值,以提高普洱茶的市场竞争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5624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