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商大学“蛮话不蛮”赴苍南实践团,于2020年1月16-18日前往江南垟(温州龙港市以及温州市苍南县宜山镇、钱库镇、金乡镇、望里镇、炎亭镇一带)进行实地调研,研究文化自信视域下蛮话与信任机制、地域认同、文化交流之间的关系,与蛮话领域的相关专家、百姓进行深度访谈,共同助力蛮话传承。
(一)访谈背景
跟随习总书记的步伐,文化自信为中国社会各界所重视与扶持,它是我们必须重视的时代课题。地方语言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代表地域文化特色,而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本调查在文化自信视域下以蛮话方言为例,探讨蛮话在信任机制、地域认同和文化交流维度下的作用和影响。
蛮话,系温州市苍南县原住民语言,温州龙港市通用方言,2017年被正式列入国家地方方言保护语种之一。其历史悠久,起源颇有争议。蛮话方言使用区域主要在温州市鳌江流域以南的江南垟片区,包含龙港市(前身龙港镇)、钱库镇、金乡镇等乡镇,使用人口约30万。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流动频繁、全国普通话的推广等因素,蛮话方言使用人口逐年递减,面临传承困境。而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标志之一,其日渐式微折射出地域文化自信的缺失,在该背景下,本调查试图在文化自信视域下探讨得出蛮话传承具体可行的举措。
本次调查的时间为2020年1月16日8点至2020年1月18日17点,共回收有效问卷354份(纸质问卷282份,电子问卷72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8.06%,与8位人士进行了324分钟的深度访谈,以下选取4位老师的访谈内容。
(二)人物介绍
杨勇先生,任教于苍南县金乡高级中学,现为政协苍南文史委委员,苍南县蛮话文化研究发展中心第三理事会理事,《蛮话童谣》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刊物《世界蛮话人》副主编,曾著作《蛮话方言史》、《金乡卫》,曾合作出版《攻柔拳术》等。
黄孟广先生,现任苍南县蛮话文化研究发展中心第三届理事会理事,《蛮话童谣》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刊物《世界蛮话人》(主办单位为苍南县蛮话文化研究发展中心)副主编。
蔡听涛先生,现钱库镇水乡办公室主任,苍南平阳两县文史研究员,曾点校过《畏庵集·匊庵诗文集》。
吴先生,自由职业者,苍南县钱库人。
(三)访谈内容
1.您认为蛮话与其他方言相比,最大的特色是什么?
杨勇老师:蛮话最有魅力的地方在于底层语言值得研究,具有争议。蛮话的语调很强,区别于其他方言;蛮话具有独特的“蛮文化”,程度副词是非常有特点的,在当地人心中,这些程度副词更便于表达情感,更亲切,但是翻译成普通话,就很难被他人理解。
黄孟广先生:历史悠久,融合了许多方言的音调。蛮话有许多古汉语的语言,发音有部分和闽南话相似,有部分和吴语相似等等,这个和历史上苍南的人口迁移有关。
蔡听涛先生:我们江南垟蛮话处于南北方言的暖冲地带,与温州话接触比较多,有部分音跟温州话、闽东话相似。蛮话的入声淡了,词语存在文白二读的现象。
2.方言是“语言的活化石”,方言是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思想水平、生活习惯等文化内容的重要材料。您认为蛮话体现了苍南人民怎样的性格特征?
杨勇老师:蛮话人民会有抱团现象,也存在宗祠文化,对宗祠具有强烈情感,这可以体现出苍南人民注重血缘亲属关系。
黄孟广先生:蛮话人很团结,还有一种包容感,如果在外地蛮话人遇到蛮话人会特别亲热,会把他们当做家里人。蛮话人很聪明,很会做生意,全国各地都有蛮话人在做生意。
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文化自信问题,总书记还强调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老师您觉得苍南的文化自信体现在了哪些方面呢?或者说,蛮话在整个苍南发展史中有没有特别能体现苍南人文化自信的阶段或者事件呢?
杨勇老师:文化自信首先是经济自信,其次是政治自信。只有经济层面和政治层面自信后,文化才可能自信。文化层面上,因为蛮话的历史很悠久,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江南垟人民树立文化自信。
黄孟广先生:我们这个单位研究蛮话,这就是在体现我们的文化自信了。蛮话人有蛮话自信,我们有悠久历史,蛮话人中有很多的精英。另外,苍南每个地方都有家族家谱、祠堂等,其他地方可能也有,但是我们这边是很认真地在做这些,这也体现了一种自信、一种传承。
蔡听涛先生:因为我们温州在全国是处于边缘地带,说蛮话的这一带又是温州的边缘地带,人们自由度大,所以当地人民具有拼搏精神,有一股蛮劲,非常的勤劳。但我们蛮话人与金乡相比较,认为金乡是城里人,自己是乡下偏远的。苍南的宗族现象非常普遍,宗族是当地人民自信的一种体现。
吴先生:文化是需要经济发展为依托的,只有繁荣经济发展,语言才能站得住脚,才能源远流长。
4.来自不同地区的流动人口在流动中,也是不同地域文化交流、碰撞、融合的过程。您认为人口流动是否会阻碍蛮话的传承?
杨勇老师:会的,蛮话与普通话在语调上存在很大的差别,近年来随着人口流动,越来越多的人用普通话交流,蛮话逐渐汉语化,各种方言最终会趋向同化。再者,当人口流动到经济发达的地方,当地人在外属于弱势一方,内在存在一种自卑感,可能不愿意将方言。
黄孟广先生:是的,这样导致越来越少的人会用蛮话沟通交流,很多场合没办法说蛮话,会用普通话交流,现在的青年人也都不说蛮话了。
蔡听涛先生:蛮话的传承肯定会出现问题,因为目前讲蛮话的人不多,大约有十几万人。金乡话现在只有几万人使用,几乎要消失了。现在年轻的人小时候没有学习蛮话,长大后留在外地工作学习,而老一辈会讲蛮话的渐渐逝去,讲蛮话的人自然越来越少。
5.在《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中我们了解到浙江温州人民特有的信任机制,您认为使用同种方言是否能增强相互之间的信任?
杨勇老师:苍南人内部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会彼此排斥又不排斥,苍南有多种方言文化,有蛮话、温州话、金乡话、闽南话、畲族话等,每一个地区都会无形中存在抱团的现象。蛮话人的抱团不是说是方言导致,而是宗族血缘关系。
蔡听涛先生:蛮话人以血缘关系为纽带,非常注重宗族的关系,很自然地偏向自己的熟人,抬会就是温州特有的一种基于信任机制产生的民间信用形式。
吴先生:不一定,对我来说,信任是建立在他人人品上的,不能因为是老乡就盲目信任,这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6.据调查显示,年轻人熟练掌握蛮话的趋势在逐年下降,您认为阻碍蛮话发展的最大问题的是什么?有什么好的办法去解决吗?
杨勇老师:现在90后讲的蛮话已经汉语化了,语调也变软了。蛮话传承者的年龄逐渐年轻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忽略了蛮话方言的传承,出现“方言断层”现象。但是这是时代的必然趋势。蛮话的传承与人有关,但只要农村聚落还在,蛮话就很难消失。
黄孟广先生:普通话推广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普通话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自信,是大自信,蛮话是小自信,小自信要服从大自信。我们现在做这个工作就是希望大家将蛮话一代代传下去,鼓励在外工作、生活的蛮话人也要教会孩子说蛮话,把蛮话传承下去。第一,我们做了一系列调查,调查蛮话俗语等,保留录音,整理后放在国家数据库里,编写了《蛮话词典》、《蛮话俗语》这些书,就是希望以这种形式将蛮话记录、保留下去。第二,我们还做了有关蛮话人精英的期刊《世界蛮话人》,每期的内容包括了蛮话研究的动态、精英人物。另外,蛮话现在被正式列入国家保护语种之一,这也为蛮话的研究提供经费支持,大家都希望把这种自信传承下去。
蔡听涛先生:现在阻碍蛮话传承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现在幼儿园、小学都没有教孩子们讲蛮话,蛮话使用出现了断层;有些家庭中,父母使用不同的方言,导致孩子没有机会学习和使用蛮话;语言在发展上本来就会出现新城代谢,要完全继承是不可能的。
现在蛮话文化研究发展中心正在努力地传承蛮话,比如通过蛮话的童谣、拍视频的方式教孩子说蛮话,让孩子们掌握蛮话的核心日常用语,提供讲蛮话的场合,可以减少蛮话的消失;再者,因为农村聚落还存在,蛮话在短时间内不会消失;国家推行普通话应该基于多元统一的原则,全国范围推行普通话,地方也允许方言的存在,要允许地方特有的名词存在,保持语言的丰富性、地域性。
吴先生:普通话的推广对蛮话的继承与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普通话具有普遍性与实用性,相对而言,方言具有局限性只能在小范围内使用,这是无法避免的;经济发展相对低迷,蛮话人都想努力地走出去,说蛮话的人越来越少,蛮话传承与发展氛围淡薄。
普通话的推广、时代的变迁,方言消逝是无法避免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继承蛮话。第一,说蛮话的父母要主动教自己的孩子说蛮话,将蛮话传承下去;第二,当地政府组织积极举办蛮话相关活动,如蛮话方言歌曲比赛,在参与蛮话相关活动的同时也能主动继承发扬蛮话;第三,政府需要重点关注蛮话方言保护,自上而下,从基础教育入手,潜移默化中将传承发扬蛮话的理念印入蛮话人脑海里。
(四)总结
蛮话作为国家地方方言保护语种之一,其发展传承现状不容乐观。使用蛮话方言的能力逐代减弱,地域的方言传承功能在削弱,极少有青少年和儿童使用蛮话方言对话,蛮话方言使用的后备人员在锐减,掌握方言的能力在加速减弱;家庭在蛮话方言传承中的功能弱化;蛮话方言使用的频率在降低,年龄结构越年轻的蛮话地区说蛮话的人越少,蛮话人与长辈仍多以蛮话交流,但同辈人之间交流以普通话为主;蛮话方言向外扩张力缺失。
各位老师也指出,文化自信的前提是经济自信,经济是基础,文化是经济的反映;江南垟特有的信任机制主要体现在宗族关系上;助力蛮话传承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的联合努力。蛮话作为江南垟文化的结晶,承载江南垟特有的文化特点,从政府到基层都非常有必要参与到保护蛮话的传承,给予蛮话方言一定的关怀与重视。留住乡音,记住乡愁!
文/胡惠峰 吴瑶瑶 蔡阳阳 陈闻茜 章淑雅
图/陈闻茜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5584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