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传承下来的宝贵遗产,虽历经千年沧桑,但在新时代还有很多传承价值亟待我们去挖掘。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理论基础,认真归纳总结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主要传承特征,从而根据其传承中的特点转化为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立新型大国外交关系等方面提供价值源泉和理论基础[1]。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不但对促进马克思主义继续中国化起重要作用,而且对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2]。据此,我院薪火相传实践队开展关于黄石市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的调查,深入了解当地大学生对文化传承的看法,并找到相应的途径加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黄石 大学生 中国传统文化 传承 建议
一、前 言
我近年来由于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持续猛进和互联网的广泛普及,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各方面信息交流更加顺畅的同时也带来一些巨大的文化冲击。西方主流意识形态不断融入本土文化,与之而来的还有一些西方腐朽文化对我国的渗透,社会领域中道德滑坡现象层出不穷,不少人对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社会思潮缺乏科学判断。这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形成鲜明对比,文化建设中的“短腿”现象依然存在。于是,有许多专家学者强烈呼吁应该在传统文化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来源之一[3]。因此,解决以上状况需要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来保驾护航。
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令亿万中华儿女值得骄傲和自豪的是,中华文明历经数千载,经历多次朝代更迭和外族入侵,却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中国的传统文化也饱经沧桑,虽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地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主要得益于它能在多次的朝代的更替中不断进行自我调整,但是其核心要素一直保留下来。比如,对“天”的崇拜,人们认为天是仁慈的化身,而“皇帝”“君主”是上天任命来管理天下的,“天”代表了非排外的世界观,这使得其他民族文化通过融合而不是被征服而友好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因此,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得以绵延不绝下去。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所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中国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年的历史沉淀而能源远流长的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其自身的包容性。在历史中成长的传统文化,虽然受传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中原地区自远古以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产方式影响,中国人的思想中难免会有封闭保守的一面,但是在多民族融合中成长起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却具备绝大多数国家都不具备的兼收并蓄的大包容、大气势和大气魄。
随着世界各国联系的越来越紧密,西方加快了以经济实力为基础的“强势文化”的输出,其形式不局限于文化方面,更多的借助于经济、政治来发力:肯德基、麦当劳、好莱坞、NBA等带有美国文化元素的事物席卷中国大地。对于这些外来文化,我们要抱有强大的包容性,但又不得不时刻警惕着它带来的强大冲击,无论文化价值观方面还是经济、政治方面的。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同时文化对经济又具有强大的反作用。
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以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为核心的道德准绳[4],对于当代和谐社会的价值体系构建具有重大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和为贵”思想是我们处理民族问题和对外交往的一贯主张。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奉行“大一统”的思想,而中国传统文化也是维系两岸同胞亲如一家的纽带,有利于新型大国外交的构建。
中国文化传统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 对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巨大的影响和作用。我们要利用文化传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坚定不移的文化自信, 增强对文化传统的认知与认同, 并在实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积极传播和弘扬文化传统, 不断增强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社会影响力, 逐渐提高我国的文化实力和国际地位。
黄石三大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传承调查分析
(湖北师范大学、湖北理工学院、湖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
黄石市地处中国湖北省南部,长江中游南岸。该市有四所大学,而薪火相传实践队主要对该市的三所大学进行调查,以此推测黄石市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的看法。
(一)调查目的
薪火相传实践队从黄石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调查着手,获取第一手资料,通过微博、通讯稿、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将调查得到的数据用直观的图文、表格、公益宣传片等方式展示,进行科学普及和警示教育,以此让更多人不论是学生还是普通民众怀有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并深入人心,从而让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在世界的舞台上释放光彩。
(二)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主要针对黄石三大高校—湖北师范大学、湖北理工学院、湖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学生,由这些学生出发去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其中这些调查学生覆盖各个年龄段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研究生以及各个专业包括理工科、文史科、艺术体育类等。调查对象广泛且准确,以使获得的数据更具有真实性和代表性。
(三)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以及查找文献的方法访谈为辅。以调查问卷为主,且广泛参阅和收集各类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相关的资料和文件、总结、汇编以及期刊杂志等多方面文献资料进行调研分析,并在老师的指导下以及薪火相传实践队全体成员共同讨论下确立了调查问卷的内容,明确了调查的方向和方法。我们此次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并在调查过程中加入了部分访谈的方法,在调查前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等多方面结合进行调研分析。
问卷调查法:团队成员经过查阅文献、搜集资料,开会讨论最终确定了本次的调查方向和调查问卷,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确定了问卷的终稿是以黄石三大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传承调查为主题,以此展开推测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看法。此问卷由17道选择题和1道主观题组成,其中前3道题为基本信息题即黄石大学生的性别、年龄和专业,以便更好的得出结论,黄石大学生甚至湖北、中国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看法,后续我该怎么做去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文献法:在调查前通过知网、中国期刊网、湖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官网、万方数据等查阅与水环境相关的文献资料,在综合的基础上分析和整合,从而进一步了解等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相关知识、研究,去粗取精,进而确定详细的调查内容,让我们的问卷更加精简且有意义。
(四)问卷调查
此次实践活动以“黄石市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为调查主题,并为之精心地设计了问卷。全队总共有19个人,分为三个小组分别为宣传组、秘书组、组织组,三小组成员共同出题,高效合作并选出客观性及准确性高的相关题目,整理成一份内涵相对全面、覆盖广的调查问卷。问卷由3道基本信息题、14道判断题和1道主观题组成,调查问卷集合了我们19个队员以及我们指导老师-涂俊铭老师的智慧,题目涉及还是比较全面和广泛,选题方面比较贴切且符合当下的社会环境实际情况,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
(五)访谈调查
本次活动过程中,全体队员分组分头行动,在每5到6人组成的小队在高校分发问卷的同时,队员们会主动问及一些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以及对其传承的认识和看法,三大高校的学生十分热情,非常积极地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也很积极地配合活动的访谈调查。通过他们的访谈,加上我们自己作为同龄人的感同身受,我们可以大致很快了解他们的观点和看法,并且做好笔记,以待后续整理。
(六)调查过程
2019年12月22日下午5:50,在队长的组织下在生科院8j11举行了薪火相传实践队的第一次会议,首先每个队员都进行了自我介绍,接着根据大家的能力将团队分为宣传部、组织部和秘书部三个小组,然后又将各组人员分配到三个小队里并选出负责人,同时也对本团队接下来的调查计划和每个部门应做的准备工作进行了明确,特别强调了宣传组的宣传稿、通讯稿的写作要求以及拍照宣传的具体要求,另外也强调了此次实践活动的纪律问题,以便为后面活动的进行奠定了基础,最后队长布置任务,各个小组齐心协力去出问卷题目,然后讨论决定最终一份高质量的问卷。
2019年12月29日下午4:30,在生科院8j11秘书部组长的主持下举行了薪火相传实践队第二次会议,各个小组成员经过一个星期的时间出问卷题目最终汇成一份完整的问卷,此次会议主要讨论问卷的出题的质量程度。经过大家激烈发表意见、讨论,最后队长决定会后各组小在出题完善问卷出题。拥有一份高质量、有意义、有内涵的问卷是基础,后续在薪火相传实践队全体成员共同努力发放问卷调查可圆满完成此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会议的另一任务是确定问卷发放的路线安排,以便发放回收有意义的问卷,从而使结果更加准确有代表性。
2020年1月2日上午8:40,薪火相传实践队全体队员在凤凰超市门口集合进行,然后三个组在各小组组长的带领下分别前往各自负责的学校位置进行发放问卷调查。三大高校三个小组各一条线路,避免各个小组重复发放问卷,高效准确。上午从湖北师范大学出发,发放完毕在校门口拍照留影,中午接着前往湖北理工学院发放问卷,结束后在理工学校门口拍照留影,下午前往湖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发放问卷、拍照留影。最后薪火相传实践队全体队员经过一天努力,在三个高校各发完200份问卷,共600份问卷。
2020年1月9日下午2点,薪火相传实践队全体队员齐聚在若水轩一楼对所发放的问卷进行信息录入并进行整理分析。队长对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做了总结并安排了后期的工作部署。自此,本次寒假实践活动圆满结束。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本次实践活动向湖北师范大学、湖北理工学院、湖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三大高校分别发出调查问卷200份,共600份。回收问卷共600份,回收率为100%,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Excel进行图表分析。
(一)调查结果
1.调查对象的性别
此次问卷调查及访谈对象的性别结构(如图1所示)包含的大部分是女生,只有34.19%是男生。调查对象的年龄结构(如图2所示)各个年龄阶段的大学生都有,不过数据统计发现调查对象主要是大一、大二、大三学生,大四学生、研究生较少,可能是因为他们在我们调查时已离校,所以统计的数据较少。调查对象的专业(如图3所示)主要集中于理工类专业占54.68%,文史类35%,艺术类10.32%,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理工类学生可能较多一些。
图1.调查对象的性别结构
图2.调查对象的年龄结构
图3.调查对象的专业结构
2.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吗?
根据图4可以发现十分了解的人很少只有6.45%,比较了解的人有59.68%,不是很了解的人有32.94%,而不了解的学生只有0.81%。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是挺了解的,真正意义上的不了解的人只有极少数,大家还是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
图4.黄石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
3.您相比之下更对哪方面传统文化感兴趣呢?
根据图5可以发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家对饮食了解比较多,可能大家更喜欢吃。其次是文学占43.71%,因为我们是学生,可以从课堂、书本上学习,接触的机会更多。接着书画乐器手工艺了解相对较多各占35.32%、85.65%、35.97%,而对舞蹈戏曲了解甚少占19.03%、12.10%,其他传统文化大家也有所了解。
图5.黄石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方面
4.您是通过什么方式了解题2的传统文化呢?
根据图6可以发现,大家了解题2的传统文化方式更多通过的是电视节目和网络,因为目前是信息发达的时代,大家可以通过更多的传媒手段来接触传统文化。其次是书籍占50.16%,与调查对象是大学生的身份息息相关。还有是通过长辈言传、生活经历大都占30%多。而通过课堂方式来了解传统文化只有17.85%,由此可见我们可以从课堂入手来加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并传承。
图6.黄石大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方式
5.您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当今中国社会起什么作用呢?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中国社会所起的作用68.06%的学生认为在一定程度上起很大积极作用,30.32%的学生认为所起的作用根据情况来定,还有更少的人认为作用一般,只有几个人会认为他有消极作用。总得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有促进作用,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利大于弊。
图7.黄石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今中国社会所起作用的看法
6.作为大学生的您,到一个地方的缘由,除了看游戏攻略外,还会去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吗?
作为大学生到达新地方后,是否会了解当地传统文化?根据图8可知,55.81%的人偶尔了解学习下,26.94%的人会专门了解学习一下,15%的人会碰巧看到就了解一下,只有2.1%的人基本没有这个想法。综合而看,大家还是愿意了解新地方的传统文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有很深的情义,它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
图8.到达新地方,黄石大学生了解当地传统文化的意愿程度
7.每逢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时,您选择怎么过?
根据图9可知,当遇到传统节日时,56.29%的人会和家人朋友聚餐,28.55%的人会看节日晚会,给家人朋友发信息祝福,3.87%的人会外出旅行,而11.29%的人会觉得没有什么。可见大家很重视中国传统节日,度过这些节日的方式多种多样各不相同,只有很少的人可能不太习惯或者不重视传统节日,会和平常一样度过传统节日这一天。
图9.黄石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过法
8.如果有有关传统习俗的活动,您是否会参与?
根据图10可以发现大部分人还是会重视传统习俗的活动,但是可能因为各种因素没有时间去参加,所以69.36%的人可能因为时间问题考虑是否参与。只有18.87%的人非常感兴趣一定参加,9.8%的人作为观众关注,但是不会参加,1.6%的人一点也不感兴趣。大家对传统习俗的活动还是挺有兴趣。
图10.黄石大学生对传统习俗的参与程度
9.请问您认为现阶段传统节日热度没有西方节日热度高的原因是?
根据图11可知,现阶段传统节日热度没有西方节日热度高的原因,53.48%人认为是风俗习惯繁琐,45%的人认为是由于西方节日的传入,导致大家更喜欢过西方的节日。30%的人认为传统节日形式单一,枯燥乏味。25%的人认为它与现实的生活已脱离实际。现在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社会越来越年轻化、现代化与国际社会接轨,大部分年轻人可能越来越喜欢过西方的节日。
图11.黄石大学生对现阶段传统节日热度没有西方节日热度高的原因的看法
10.您有多久没有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
根据图12可知,大部分大学生已经很久没有阅读中华传统文化金典,40.65%学生几个月没读,17.90%学生一年以上没读。只有13.06%保持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习惯,几天没读,28.23%的学生几周没读。看来大家还是应保持阅读经典的热情,持续读下去,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大家可以从书中汲取养料。
图12.黄石大学生没有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时间
11.有的同学传承意识不强,您认为有哪些原因?(多选)
根据图13显示可知,有的同学传承意识不强,43.39%人认为社会没有注重这方面的宣传或者宣传力度不够,45.81%人认为是自身没有重视这方面的发展,26.13%人认为家庭教育不到位。总而言之,同学们传承意识不强,可能是因为传承意识各方面的宣传力度,教育影响力、深度不够,这种意识并未深入人心。
图13.黄石大学生传承意识不强的原因
12.您认为大学生有文化传承意识的动力是?
根据图14可知大学生对文化的传承更多来源于当代社会对文化程度越来越重视。只有25.48%人是完善自身需要,23.06%人是因为自身爱好。据此,我们应当培养自身兴趣,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从而主动去传承和弘扬,而不是依靠外界压力而去被迫去传承文化。社会需要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才去更好的完善自己,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图14.黄石大学生对文化传承意识动力的认识
13.对于大学生而言,或许让传统文化的传承走入课堂教学中,能够更好的弘扬传统文化,对此您的看法是?
根据图15可知,82.42%的人十分同意让传统文化的传承走进课堂,4.52%人不大认可,认为一心不能二用,11.61%人保持任意的态度,1.13%人认为还有其他方式。其实传承文化走入课堂其实也是一种很好方式,大家边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边传承文化,而且大部分同学也同意此方法。
图15.黄石大学生对让传统文化的传承走入课堂教学中的看法
14.请问您对传统文化传承人的态度是?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许要有传承人来带领大家,根据图14可知,56.13%人认为传承人应当是优秀并且想加入其中,34.84%认为传承人应当是优秀但不想加入其中。不可否认,绝大多数人认为传承人应当是优秀,不过可能有少数同学认为自己可能不够优秀,所以不太想加入其中。
图16.黄石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传承的看法
15.您所在学校举办传统文化活动的方式是?
根据图17可知,学校举办传统文化活动的方式更多依靠课堂或讲座占44.52%,开设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占35.16%,方式或许有些单一。组织大家观看传统文化电影占21.94%,摆点宣传占22.58%。学校应该积极筹思更多更好传统文化活动方式,让更多学生参与进来,一起为传承传统文化贡献一份力量。
图17.黄石大学生所在学校传统文化活动的方式
(二)关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的建议
坚持价值引领,增强文化自觉。
费孝通指出:“文化自觉的意义是在于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那么在当代的直接表现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方向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要在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首先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在当代的评价标准。从古至今,任何一个社会都有着自己的价值导向,“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也就决定了我们社会的价值导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坚定文化自信,增进文化认同。
文化自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它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认可,只有对自身文化有着坚定信仰,才能使传统文化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中充满活力,得以延续和发展。而文化自信的底气来源于中华民族在绵延五千年文明发展中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认同,也来源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过程形成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文化认同,正是有着坚定的文化自信才能在历史长河中保持自我,在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文化自信不仅是对自身文化价值认可和坚守,还包含了对其他文化价值的认可,并从中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和包容性,使我们更加坚定自身的文化信仰和追求。
吸收优秀成果,推动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是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长足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对话是传统文化发展进步的前提,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性、革新性、开放性、包容性的时代体现,文化要在交流借鉴中实现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上的演讲明确指出:“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元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平等的交流与对话是要理性的看待中外文化的差异,是对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关系的认可,世界文化的交流、融合不是对一种文化对另- .种文化的取缔,而是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学习借鉴、促进共同进步。应该客观地认识西方文化、落后国家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关系,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观点为指导,对文化进行反思,批判地吸收世界所有文化优秀成果,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最终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其他各民族文化积极因素互鉴,进而推动文化创新。
完善体制机制,促进文化发展。
各级宣传、教育、行政等部门要加强和完善对优秀传统文化制度建设,创造良好社会文化环境,加快政府、学校、企业和家庭文化教育理念更新和协调配合,推动传统文化健康发展。首先,要完善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强政府在健全制度、舆论引导、条件保障、规范文化产业行为等方面建设。其次,要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面对市场经济日益发展和信息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必须加强正确的舆论引导,切实提高舆论导向的能力。再次,要加快教育体制改革,使学校和家庭形成良性互动。良好的文化底蕴离不开健康的身体和积极向上的心理,只有家庭和睦、学校学风浓厚的环境中,才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打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和认知的基础,家庭和学校是学生的示范和思想发展的主要阵地。文化全球化时代,学校和家庭要协调配合,将教育理念深入每个学生的内心。
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
文化全球化时代网络、信息、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使文化产业化在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不容忽视。积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资源,大力发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相关的文化产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具有深远影响。党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这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随着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深入发展,人类交流更加频繁。文化作为“人的生活样法或生存方式”,深刻地影响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要通过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和制度手段来对精神文化产物进行创新、创造,助推文化产业发展建设,促进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走向“文化自强”[5]。
四、结 语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古人总结出的一句话,说的是行万里路和读书是互补的,读书是静态的,而行路是动态的,书中知识有限,只有行路眼观耳识才能补其不足。也就是说“行路”是在实践中学习,通过实践可以学到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当然,对自己不懂的就更需要去实践,才能在跌跌撞撞的困难或挫折中成长、锻炼和收获,这也许就是实践的意义。
正所谓一分付出,一分收获,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给了我们一次接触社会的机会,让我们提前了解社会,深入生活。尽管实践的时间相对较长,但从开始的确定主题,到团队成员的选拔再到实践的开始,分工,任务的布置与分配,大体上看一下,似乎很容易,可是实际操作起来却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样顺利。对于发问卷这个看似简单的事情,在调查过程中有时候也会碰壁,遭到拒绝,但是我们并没有放弃,而是调整自己的心态,组织和精炼我们的语言,然后继续以积极的态度去耐心的解释我们调查的主题。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短暂而又充实的实践活动是一笔财富也是一种动力,同时,还是人生的一段重要的经历。对于自己这样一个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而社会中的他们就是最好的老师,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通过与不同专业、不同年龄、不同学校的大学生交流可以向他们学习很多新知识、新见解、新看法。实践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运用所学知识实践自我的最好途径。亲身实践,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飞跃,同时也增强了我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活动圆满结束了,我们都在思考着这些天所发生的事情,回味着自己的实践经历,少了些活动前的紧张与不知所措,多了一些见识,也收获了许多,能真正体验到自身知识的欠缺,能力的有限。虽然每个人的感受与收获不同,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或许也不只是在表面了。当然,经过实践,我们明白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以及拼搏奋斗精神的含义,感受到了青春大学生努力提升自我的积极之美。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传承下来的宝贵遗产,虽历经千年沧桑,但还历久弥新,它对于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仍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我们要深入挖掘其中的精华传承好、发扬好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其在新时代发挥更大的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为今天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无可替代的精神动力支撑、为“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中国智慧[6]。
【参考文献】
[1]董凯丽,黄三生.新时代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价值研究[J].安顺学院学报,2019,21(06):83-87.
[2]郭爱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9(09):52-55.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D].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高屾. 习近平关于伦理道德建设的重要论述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
[5]刘凡. 文化全球化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D].延安大学,2019.
[6]杨盼盼. 新时代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19.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5561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