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在贺州调研非遗文化的第二天,调研小组以神像画为对象在贺州博物馆和金竹村着手展开调研。在互联网+的视角下对非遗文化与现代元素结合的可行性持续分析,探讨扩大非遗文化的显示影响力以及对发掘非遗文化的发展潜力的路径研究。
在贺州博物馆的馆藏介绍中我们了解到,神像画是瑶族众多神灵中,盘王、帝母、令公、上元唐文保、中元葛文仙、下元周文达、四帅、五仓、禾谷、雷神的画像。这些画像在度戒等宗教仪式中或悬挂或戴到额头上充当面具。悬挂的神像画都是全身画像,蓝靛瑶语叫“发”;戴于额上的神像画仅为头像,蓝靛瑶话叫“面艾”,译为“面像”或“面模”。瑶族神像画属彩画,色彩浓厚、线条明晰。主要创作于明清时期,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是我国明清时期江南民间道教绘画艺术的经典之作。流连于众多美轮美奂的神仙画中,调研团队不禁感叹其精致的画工,绚丽的色彩,传神的画面,无一不充分反映了当时当地民间画师的高超艺术水平和智慧,令人叹为观止。
离开博物馆前,馆长推荐我们去金竹村——-神仙画制作的地方去了解它背后的故事。在这里,团队见到了神像画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黄春金老人。这位老人告诉我们,他这一辈子都再为传承神像画奔波,不断奔走在广西各个大学中,与教授们一起向学生介绍这一非遗文化,自己的从业经历,向师生展示介绍了自己绘制的4幅仪式神像画。互动环节中,与同学们就非遗传承人黄春金带来的神像画的绘制过程、色彩运用、人物造型等方面进行提问交流。“神像画的背景颜色是根据什么确定的呢?”黄春金表示,“它不只是一幅简单的画”老人说每一个人物都根据固定的神性设定,而背景颜色则配合人物的表达,每个神像都有不同的性格和涵义,画面表达、色彩搭配有所区别。
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更意识到神像画不仅仅是一幅画像,更是每一个画师、传承人的心血,包含着他们对民族和信仰的认识,非遗文化需要像他们一样的有心人的传承和保护
离开村子时,黄老的学徒年轻人告诉我们,黄老目前正在学习故宫文创产品的创新,想争取为瑶族神仙画文化做出创新,达到经济和文化上的双重突破。虽然前途艰难,但既然人们已经意识到了问题,有决心、有毅力去改变,那么它的未来,一定值得期待。
(文/余思源)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5553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