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锤炼的铜片经过打磨到反光后,便到了最后一步也是最关键的步骤,定音。古有一锤定音的说法,说的就是制造铜锣时最后一锤决定音色,从前乐器作坊铸出的锣在卖出前都没有“音”,打击时只发出“闷”响。买锣的人必须说出清锣的用处和需要的音调及响度,技师根据买主的要求用轻敲的方法在锣上选好适当部位,恰到好处地对准此处猛打——冷锤。提起锣再打,就会发出符合需要的声音,而且不易变调。这就叫“开锣”。因为技师这一锤就给锣定了终身,便有了一锤定音。
接着,队员们采访董事长刘松林时,提问道,“您觉得在日新月异的科技改革过程中,这个制锣的手工艺会不会失传,也就是完全被机器所取代?”刘松林答,“这个肯定不会,现在政府对非遗保护非常重视,给予了政策保护、资金扶持,我们的锣鼓产业也是蒸蒸日上,况且,制锣过程中最后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定音,是机器无法取代的,一般学徒学习2年可以陪同操作炼铜,3到4年可以上去独自操作,学习15年才可以进行定音,定音是需要熟练度和经验的,这是机器无法代替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4449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