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村领导的带领下启为队员们走进村子,来到了一位制作锣鼓的老人家里,老人已是耄耋年龄了,典型的西北人,干脆,豪爽。队员们迫不及待向老人们抛出自己的问题。老人也就毫不犹豫的回答。随意但不随便。详细的说明了自己的当年如何为了生计而走上制作锣鼓的道路。虽然当年条件艰苦,工作环境极其恶劣。但出于对于锣鼓技艺的执着,始终没有放弃,终于学有所成。在漫长的岁月里,锣鼓技艺几经改进,制作的锣鼓质量也越来越被百姓所认可。谈到如今的非遗文化保护,老人说到“现在看到国家和社会对俺们锣鼓文化的重视,俺真心感到高兴和欣慰”。但同时老人也尖锐的指出目前存在问题:年轻人不愿意在拿起前人的工具来做锣鼓了,因为现代的选择太多了,学会这门手艺不是唯一的选择。寻找出路已经不是最紧急的任务,寻找继承人现在成为了最紧急的问题。
在采访期间,启为队员问道什么样的人适合做锣鼓,老人幽默的指着采访者说“向你这样的苗条伙子肯定是不成的”。话音刚落,便引起一阵阵笑声。采访不知不觉中到了尾声,队员们也不好再打搅老人,在分别时,老人还不舍的向队员们说“以后就是一家人了,常来啊”。由此可以看出,村民们人如其鼓,为人坦荡豪爽的性格。这个或许就跟历史上书法家一样,字要写得好,做人也要如同字一样,光明磊落。洪亮的锣鼓声,像一剂振兴剂一直延续上川口村以及整个中华民族的精气神。
采访过老人后已是下午,队员们在村口走着,不经意看到了一个废弃的乐器工厂,现在已经改造成了一个小展览馆。在那里队员们详细记录了上川口村制作的锣鼓辉煌的历史,比如给华西村做的“天下第一鼓”,也是全国唯一的超级大鼓。队员们采访到了当年制鼓的一位工人,他说:“这只鼓花费了数月时间,约有二十位工匠参与,成本高达40多万”。队员们看着这面神奇的鼓都纷纷感叹到:“真不愧为天下第一鼓”
国家强大,必须要树立文化自信。一声声宏厚的鼓声就是国家自信的表现。敲鼓不忘制鼓人。近年来,“工匠精神”这个热词总是被大家津津乐道,一开始,启为队员们带着为什么上川口村的制鼓可以延续不绝的困惑来到这里,现在队员们已经得到了满意的答复。答案就是村里的所有制鼓工匠秉持的工匠精神。也唯有这种精神可以抵抗千年的风雨。这种精神文化也是非遗文化的内核。它最需要每一个年轻人去学习和传承。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4420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