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赴三河古镇“探古镇变迁,觅工匠精神”调研实践团队前往合肥三河古镇蓝天艺术学校为那里24位学生们带来了特色课程——“古镇特色画”与“扇面设计”。
三河古镇钟灵毓秀,可谓是“楼台倒影画中乡”,本次特色绘画课程旨在引导三河古镇上的孩子们发现自己生活之地的美丽,激发他们对于古镇文化遗产保护的自觉意识。
绘古镇风物,悟家乡美景
为了课程能够顺利展开、有充足的绘画素材,团队队员们早在一个月前就准备好了颜料、画笔、画纸、水桶等一系列画材,并且提前两天在三河古镇内部踩点摄影,从大捷门到古南街,力求让古镇内部的景点尽数呈现在孩子们笔下。
“天哪,这也太难了吧!这些小桥和房子居然这么复杂!”孩子们在看到老师发给他们的古镇风景照时,一个个面露难色。“这些建筑的复杂之处其实就是他们最美、最有特色的地方呀!大家要勇于挑战自己啊!”在老师的鼓励下,孩子们都拿起了画笔,在纸上画了起来。建筑画起来较为困难,中国古典建筑雕梁画栋,画起来尤为困难。据老师反映,孩子们在绘画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难题,特别是在结构的处理与细节的刻画上。面对这样的问题,团队成员们对孩子们进行了一对一的讲解,向他们仔细介绍了古建筑的榫卯结构特点;经过指导,孩子们渐入佳境,也不再交头接耳,窗外的鸟鸣声一阵阵地传入教室里……
学生王梓涵在画完鹊渚廊桥后,告诉老师,如果没有今天的这节课,她也许永远也不会了解到自己家乡这些古建筑背后的“玄机所在”。
创多彩扇面,显奇思妙想
“扇”是我国文化标志之一,“扇”音同“善”,扇面上的种种物象则各自蕴含着深刻的寓意。
团队成员们以扇子的不同种类与设计元素为切入点,向学生们介绍了扇子所具有的文化价值。课堂上学生们创作热情高涨,在设计过程中多次与队员们交流,学生赵宇墨告诉指导他的队员何山,南北朝文人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有一句“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他很喜欢这一片段,但不知道该怎么把它表现出来;这也让何山犯了难,他在与其他队员们进行了交流后得到了灵感,“使用尽量少的物象来表达出中国古典文学的意境,就像水墨画一样,精髓更多在留白。”在何山的耐心指导下,赵同学完成了扇面的设计——素白的扇面上,仅有左上角的一座阁楼,画面底部几抹淡青色的水波,一位卧在扁舟上的老者。
团队队员章宇在与赵宇墨母亲交流时,赵母告诉她,宇墨在绘画方面很少有自己的创意,只是一味地临摹,但他今天的表现让她感到不可思议。
身为画中人,体味画中境
本次的美术教学课程将古镇的外在建筑风景与内在文化底蕴相结合,学生们虽然在创作中感受到了“绘画之道难于上青天”,但是他们都表示自己学到了很多。
“作画但画意”,潘天寿有言:“生活是生活,艺术是艺术,不能也不必要完全一样。”在学生作画过程中,经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我画得一点也不像,怎么办呀?”在课程结束后,学生们的作品却充满了特点,特别是在画古镇建筑时,古南街、望月楼、对越桥……古镇的地标性建筑都成为了他们的创作对象。他们笔下的线条略显幼稚,古建筑因其复杂构造对他们而言存在着较大的难度,但学生们没有知难而退,他们告诉记者,“大哥哥大姐姐们告诉我们,这是我们三河古镇的特色,所以我们要努力把它们画下来。”看似普通的画卷,凝聚着古镇孩子们对家乡的一片赤子之心。
在本次特色课程中,团队成员们与蓝天艺术学校的学生们进行了长达四个小时的交流,“可以说,这次的教学活动让我懂得了何为‘教学相长’,我们在给孩子们进行授课的同时,不仅提升了作为师范生该掌握的技能,也深入了解了三河古镇的古建筑与风土人情,这里景美、人心也美,特别是这里的孩子,只要看见他们的笑容,就让人感到发自心底的温暖。”队员尹淑彦如是说。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4211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