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财学子入吉林:探满族非遗 扬满族精神
2019年7月27日至8月3日,西南财经大学金融系暑期“三下乡”满族文化实践队在吉林省吉林市开展了为期7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本次活动以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调研对象,通过实地调研、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研究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及推广现状,争取为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产业化发展做出西财人的贡献。
活动剪影
参观满族陈列,体验满族非遗
(实践队员聆听满族博物馆讲解员讲解)
7月28日上午,队员前往吉林市满族文化中心(吉林市满族博物馆)参观学习,在讲解员的讲解与实地的参观学习中,队员们感受了满族刺绣和剪纸的精致,满族旗袍的端庄典雅,也通过影音资料仿佛身临其境般体验了满族特色节庆,参观的同时,实践队员们也进行了视频和照片的采集,收集了丰富的宣传素材。
7月28日下午,队员们采访了吉林市满族文化中心专家史老师,从他口中,队员们得知,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现状还是十分理想的,国家和政府也对此十分重视。对于目前满族非遗传承与保护的现状,史老师表示:“目前,网络自媒体时代为满族文化和满族非遗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广泛的宣传平台,可以全方位地将满族非遗展现在世人眼前。同时,吉林也在积极地打造地域文化,有很多机构、大学、民间社团以及吉林地区的一些土生土长的满族人,都在为了满族文化的传承而努力。国家对满族文化也有了较重的关注,各地区相应政府给予了更好的搭建平台与政策支持。满族文化和满族非遗在此基础上,平稳地向着更好方向发展。”
谈到未来的满族非遗发展,史老师表示未来的发展空间很大。但有着两方面急需我们这一代人去做。一方面,要重新整理图书馆、研究院等各处的相关文献资料,同时对一些身处偏远地区,年龄又偏大的满族居民和非遗传承人做好走访与笔录,记录下他们心中的感触与回忆,及时整理补充;另一方面,抓住当前东北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契机,打造具有满族文化特色的旅游产业。将满族特色歌舞等满族非遗融入生活,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感受满族文化和满族非遗的魅力,形成产业化升级。同时,史老师也向大家讲述了他与满族文化的故事,向队员们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满族文化和满族非遗研究人员对满族非遗发展的自信。
(队员们参观满族非遗文创产品)
在吉林市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区,队员们发现了种类丰富的满族非遗手工艺品和装饰品,包括极具民族特色的满族剪纸,满族刺绣等等。工作人员表示,政府和非遗传承人为满族非遗项目的创收和产业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如今,这些精美的手工艺品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居民和投资者。
通过在吉林市的参观和采访,实践队员们收获了关于满族文化和满族非遗的知识,也初步了解了满族非遗的传承现状和发展方向。
感受淳朴民风,了解饮食文化
(实践队员与非遗传承人合影)
7月29日上午,在乌拉街满族镇,队员们参观了明代乌拉古城,这些古建筑是满族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不朽的国宝,同时,队员们还采访了当地的居民和非遗传承人,从他们口中队员们领略了一个满族重镇的兴衰历史与光辉岁月,了解了满族非遗的传承与保护现状。
(实践队员在吉林市乌拉街满族镇与当地居民采访交流)
在凤吉园贾家馆子,队员们品尝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了300年的传统满族火锅。从锅底到蘸料再到菜品都蕴含着浓浓的满族特色。品尝完火锅,实践队员采访了年近80的凤吉园老板——贾奶奶,贾奶奶告诉队员们她已经是第四代传人了,在她的讲述中,队员们了解到满族特色火锅的发展历程,以及贾奶奶作为非遗继承人的自信与原则,贾奶奶说:“能坚持一天就坚持一天,不能让祖宗留下的东西断了根”。
活动总结
经过几天的走访调研,实践队员们也了解到,尽管乌拉火锅这类可以转化为实体经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很好,但也有一些带有表演性质的非遗项目面临资金较为紧张的问题,这些带有表演性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还有一些是老人们自费演出。对此,实践队和当地政府工作人员以及一些非遗传承人进行了讨论。队员们和传承人,工作人员一致认为,如果能够积极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用多样的宣传渠道使更多人了解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将其推向更高的艺术殿堂,在表演中融合现代因素,同时让满族非遗的传承与吉林市向旅游城市转型的趋势结合,打造地域特色,那么这些非遗项目一定能吸引更多游客和投资人。
通过几天的调查,采访,队员们感受到了一些非遗项目欣欣向荣的发展,也了解了传承人面临的一些困难,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满族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前景是光明的,但发展的过程注定不是一帆风顺的。大家也都相信在未来,满族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会得到应有的保护和发展,也会在吉林市向旅游城市转型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供稿:满族文化实践队)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4172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