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风云向革命,笔耕不辍为百姓
(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讯员:黄伟帆 王珑姿)“深入群众,不尚空谈”,这是毛泽东同志在1942年为《解放日报》写下的题词,意在强调新闻报道不要流于形式、脱离群众。
8月26日,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团委赴延安社会调研团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团来到了延安新闻纪念馆。位于延安城区清凉山南麓的延安新闻纪念馆,成立于1986年,新馆建于2002年,于2004年正式对外开放,是全国最早的新闻事业专题纪念馆。展馆总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共展出珍贵文物200件,历史图片和重要文献资料400余幅。该馆已成为一处独具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全国新闻工作者心驰神往的地方。
(图为调研团成员于延安新闻纪念馆合影)
调研团的成员们在分为四个展厅、五个单元的纪念馆中参观调研,无不被一幅幅珍贵的历史图片和一个个艰难创业的故事所吸引。延安新闻纪念馆大量运用场景复原、景像合成的手法,并配合以声、光、电等现代化高等技术,给每一个参观者在视觉和心灵上带来巨大震撼。调研团成员韩梦师说,让她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个昏暗的窑洞里,身穿背带裤的新闻印刷工作者操作着一个笨重机器的画面,仿佛一下子带她穿越到了那个炮火纷飞的时代:印刷机轰隆地运作着,带着墨香和热度的报纸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传播出去,如同火种一般点燃爱国青年的热血,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调研团的成员们感触最多的还是中国出版事业的艰辛。抗战初期,边区印刷全靠外地输入,印刷用纸成了边区各印刷厂的最大困难。陕甘宁边区的新闻工作者白天进行印刷工作,晚上研发解决纸张问题。1939年11月,由延安自然科学院华俊寿等研制成功的马兰草造纸法,极大地解决了边区用纸的困难。这种泛着隐隐绿意、手感粗糙的马兰纸,被人们惊奇地传递着。之后边区的新闻工作者又以自制油墨,改革字架的方法提高印刷效率,在“多出一张纸,多印一份报,就多给敌人一些打击!”的特殊年代,无数仁人志士以报纸为武器,突破敌人的舆论封锁。窑外烽火连天,窑内潮湿阴冷,边区新闻工作者笔耕不辍、薪火相传,用声音与文字传递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呐喊,书写风云震荡中红色的诗篇,这种精神让每个人都难以忘怀。
(图为调研团成员参观延安新闻纪念馆)
1940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创建《边区群众报》,一份专为人民群众提供阅读的通俗化、大众化报纸应运而生。无论是目不识丁者,还是满腹经纶者都对它称赞有加,“说东又说西,肚里样样有,交上这朋友,走到人前头”,这首脍炙人口的谜底诗便流露了人民群众对这份报纸的肯定与褒扬,也彰显了这份报纸在践行“深入群众,不尚空谈”中的典型示范意义。调研团成员们在结束调研的路上讨论着,对比现下过度娱乐化的新闻媒体界,当初有内涵、提高民智以及为民服务的初心到哪里去了?每个被明星八卦霸占的榜单背后,是为灭火而牺牲的消防员、是见义勇为的路人甲、是为民发声的无偿律师等。一个国家的新闻不能浮于流量至上的急躁,而是要传递时代英雄群像正能量和事实真相。握起笔杆子,写点什么,每个媒体人都需要用一生来思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4139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