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9日至8月24日,山东大学(威海)“秉志”调研团辗转五省市进行法庭翻译规范化项目的实地调研工作,队员们深入法律实务一线,与法官、检察官等法律工作人员交流,获取了大量珍贵资料,为进一步分析法庭翻译制度的影响及其存在的问题打下了基础。
8月19日,调研团兵分两路。一队来到了威海市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在这里,调研团成员们初步了解了特殊人群法庭翻译制度的基本执行情况;另一队来到了威海市高新区法律援助中心和威海市环翠区法律援助中心,从法律援助者的角度发现了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8月21日,调研团来到湖南省湘西州龙山县人民法院,调研团了解到:龙山县共有54.1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有35.97万人,占66.4%,属于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因此龙山法院要求所有干警要学会讲1-2种民族语言,同时也会聘请一些专业的土家语、苗语翻译协助办案。
8月22日,调研团与郑州市金水区人民检察院取得了联系,工作人员着重向成员们介绍了审查起诉期间的翻译制度执行情况,成员们对不同阶段不同公职机关聘请翻译的程序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8月23日,“秉志”调研团来到上海,分别走访了海华永泰律师事务所、上海友义律师事务所、上海磊天律师事务所三家专业律所,以了解专业律师视角下的法庭翻译制度。在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中,每年审理的涉外案件较多,法庭翻译制度发展比之前走访的地区都要完善。不仅在前期翻译的聘请上具有了更多的选择性,后期与之相关的监督与追责制度也正在迅速发展。
8月24日,调研团派出小分队前往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法院,与当地法院的法官们一起探讨法庭翻译制度的执行情况和完善方向,为本次调研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通过对多地多单位的调研,成员们发现:司法机关遇到应当为当事人提供翻译的法定情形,一般均能依法执行,但在具体操作中也出现了不少值得注意的问题,如翻译人员的选任渠道不统一,翻译人员的水平不一,翻译人员的工作缺乏连续性、成本较高,翻译人员不能够充分理解法律语言的特定含义,对于法律语言的运用缺少实践经验等。
接下来,“秉志”调研团将会结合相关数据及文献资料,从法学、社会学、语言学跨学科的视角下,分析法庭至上如何才能完整、准确地对法言法语进行翻译,以及如何配置译者权义与完善监督追责制度等问题,以期使法庭翻译制度真正的发挥它维护语言平等和程序公平,保护特殊人群合法权利的作用。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4016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