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星”赶月,何处是归
在每个城市,都存在着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自闭症患者”。他们中有些人没有固定住所,有些人就算有家人但也无人愿意管,有些人往往有暴力倾向,做出一些伤害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他们犯病时,社区群众不愿意与他们为邻,无处安置,他们的归途到底在何方?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青春筑梦”实践队在8月26日至29日分别走访青岛市城阳区圣之爱康复中心、青岛市城阳区特殊教育中心与青岛市残联人联合会开展社会实践调研,深入探索“来自星星的孩子”未来归途。
(培训教室贺晓辉摄)
走进圣之爱康复中心,一名叫做小星(化名)的“孩子”长得很清秀,看见实践队的到来,小星也不招呼,也没有欢喜的神色,低着头跑到实践队员的身边张嘴就是一口。“他无法掌控情绪,脾气暴躁,每次情绪失控就会咬人。”小星的爸爸解释道。据统计,有50%到60%的低功能的自闭症孩子随着年龄增长会出现暴力行为问题。有些所谓高功能的自闭症孩子和爱斯柏格综合症的孩子,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有暴力倾向。楼长程艳丽告诉实践队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那天的一场特长课,感统培训李老师给一名十九岁的孩子——小兵(化名)带了一张卡片,他看都没看就撕了,老师就跟他说这样的行为是不对的,他一句话都没说上去就用头把李老师撞了,我当时清晰地看到李老师被撞得晕晕的,缓了好大一会。”楼长程艳丽给实践队讲道。此外,实践队还了解到,目前国内专门针对自闭症患者群体托养政策少之又少,几乎为空白,自闭症患者仍被排斥在正常生活之外,甚至连争取最基本的权利和尊严,也相当艰辛,大多自闭症家庭仍处在“自救”阶段。为进一步了解自闭症患者托养现状,下一站,实践队来到城阳区特教育中心,韩老师告诉实践队,自闭症患者经过培训没有被“治愈”的,离开机构或者学校后大多数都被“圈养”在家里,甚至被铁链锁在家里。自闭症患者的归途到底在何方?带着心中的问题,实践队转站来到市残联,市残联康复中心刘老师表示:真正实现自闭症患者托养模式完善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合照侯王宇摄)
通过走访,实践队清晰地认识到自闭症患者托养模式完善的路上还有重重困难,自闭症患者的情绪问题、托养机构老师的压力、政府的扶持力度不足都阻碍着自闭症患者的托养之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应该是新一代青年应有的态度与担当,为托养之路完善奋斗。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3742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