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参与三下乡活动十多天,我深刻地体悟了这句话的含义,身为学生的时候,从来觉得同龄人都相差无几,过着类似的学生生活,但是当我真正开始扮演教师这个角色的时候,眼中的一切都截然不同,焕然一新,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每个孩子的眼中都有不同的星星
每个班都有一个最活泼的孩子,蔡庙小学小班的蔡昱文就是这个问题最多,最坐不住板凳的同学。起初我以为他只是对我的到来表示好奇,所以就将自己的困惑全都抛给了我这个可能在他们眼中“无所不知”的大哥哥。然而当第三四天的时候,他还是一见到我就缠着我让我对天上的云,河里的鱼,树上的叶发表看法,我就知道这个孩子的好奇是无法被泯灭的,宛如星星在天上亘古长明。我常常想要是把蔡昱文的问题分一点给蔡浩宁就好了,同为一年级的小朋友,一个整天把世界的所有问题都装进小脑瓜,一个却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对外界的变化好像都不是很关注,只有上课回答问题的时候才会把头抬起来思考一下。但是当第一节绘画课的时候,我终于看到了他心中的“宝藏”。当志愿者在黑板上用粉笔画出第一个小动物的时候,他平常涣散的目光就聚成了一道光。
“你喜欢画画吗?”我问。但是他还是不说话,就在我有点失望地准备离开的时候,他突然拽住了我的手,从他的抽屉里拿出了一张又一张在他的年纪看起来非常精美的画:“好看吗老师,都是我下课时间画的。”我在他的眼睛里看到了像是蔡昱文问问题时也曾闪动的东西,那是对自己喜欢东西的热爱,突然我感觉眼前的孩子们愈加鲜活了起来,他们性格各异,他们眼中有光。
育人如花木
陶行知曾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但是我只是知道了这些“花木”各有各的特点,只能熟识其中的一两株,要把整片花园都经营好,特别是其中的花木种类基本全然不同的时候,是多么困难呀。花木的成长首先需要的是养料,换算到育人这方面来说,就是老师要有东西教给孩子们,在学校时间上不空度,知识上有收获,道德上能成长,但是在老师知识水平都差不多的情况下,教育方法就成了很重要的因素,它直接决定了孩子们能吸收多少知识养料,所以要因材施教。就像克鲁普斯卡娅所说:“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知道每个儿童的个性,他应该自备一个固定的笔记本,本子上不只是写上“及格”和“不及格”,还要写上每个儿童的弱点和优点是什么。”
同一间教室,同呼吸共命运
老师和同学应该说是相互成全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没有学生,教授传习则无从谈起,没有老师,知识则无法传递,老师学生互利共生,他们都为对方存在,所以他们所应该做的也应该首先配合对方。老师与学生共享同一片空间,一个是施事主体,一个是受事主体。就像莫里斯·比格所说:“为了有效地对待学生,教师必须考虑:如果我在这个学生的年龄并有他的心理环境和有同他相似的顿悟和价值的体系,那么,我将做些什么?我为什么这样做?”
当你走上讲台的那一刻,你的身份就由学生变为了老师,你看问题的方法也要随之改变,才能适应你现在的身份,才能做好自己该做的事。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3568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