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和地方关于垃圾分类政策的持续推进,泉州市垃圾分类设施逐渐完善,垃圾分类观念逐步深入人心,但践行垃圾分类的完成度仍待提高,许多市民对于垃圾分类不能真正做到亲身践行,甚至随意丢弃垃圾,对垃圾分类的推进造成了阻碍,同时也为环卫工人的工作增加了负担,垃圾不进筐,丢弃不分类……这些在一些人看来司空见惯之举,背后折射的却是垃圾分类工作推进的困境。因此,本实践团走进泉州大街小巷,以访谈形式对环卫工人工作现状进行了了解,感受推进垃圾分类的紧迫与困顿。
走近泉州街道,可以发现,路边的垃圾箱主要分为四类:可回收垃圾桶,不可回收垃圾桶,烟蒂收集处与废电池收集处。垃圾箱的外部清晰地用图文标注着:可回收物包括玻璃、牛奶瓶、金属、塑料、可乐罐等;不可回收包括烟蒂、一次性餐具、果皮等。尽管如此,我们不难发现,可回收垃圾桶与不可回收垃圾桶里面的东西并无二致。烟蒂与废电池收集处则几乎被人无视,烟蒂收集箱外的地面上散落着不少烟蒂,里面却是空的,废电池收集处也是空的。中午11时左右,一辆垃圾清运车前来运送垃圾,十多个绿色的大垃圾桶被环卫工人推了过来,这些垃圾桶有的来自路边,有的来自小区内部,个个都被塞得满满当当。据我们了解,一个垃圾桶平均重量大约在120斤,这些垃圾基本都是混合放的,根本谈不上分类。因此不难看出,垃圾分类在市民中的完成度并未达到预期高度,垃圾分类观念仍有待提高。而垃圾未进行分类即进行混合投放,无疑对资源造成了极大地浪费,由于垃圾最终处理方式仍以焚烧为主,因此可利用资源与不可利用资源混合后,可利用资源被利用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因此垃圾分类投放意义是十分深远的。
此外,除垃圾分类难以实施外,垃圾投放问题亦为为环卫工人增加负担的一大原因,通过采访环卫工人发现,仍有部分市民不能自觉将垃圾投放至垃圾箱,为环卫工人的正常工作增加了很大负担,我们观察到,马路和人行道上的垃圾并不多,但在一些绿化带里,各种垃圾“应有尽有”,环卫工人难以清扫,有时只能钻进绿化带里去捡,甚至用手去抠。尽管环卫工人有时会做出相应提醒,但只有少数人能接受建议将垃圾重新捡回放入垃圾桶中,大多数市民选择视而不见,甚至有极少数人对环卫工人恶语相向,不作出任何改变,这无疑无论从精神上和工作量上都是对环卫工人极大地不尊重,同时也加大了他们的负担,此种情况无疑亟待改善。
同时,本实践团走进泉州市部分社区进行了调研,调研发现,社区内居民垃圾分类投放完成度普遍高于社区外,大多数市民能将生活垃圾按照社区设置的垃圾箱进行分类投放,较好地将垃圾分类理念付诸实践。同时,随地丢弃垃圾的现象也大大少于普通街道,道路两旁极少见到随意丢弃的垃圾。通过走访调研我们了解到,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一是社区内垃圾分类宣传工作较为普及,垃圾分类观念深入人心;二是社区内环卫工人分配相对较多,社区卫生的维持相对简单;三是社区内居民更能直观地了解到环卫工人工作的艰辛,对自身的行为更加规范,避免为环卫工人增加负担。由此可见,对于垃圾分类的实行,外部宣传和市民自身素质提升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环卫工人作为维护城市整体精神面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发展做出了不可忽略的贡献,因此,尊重环卫工人的工作是提升市民素质同时也是推进垃圾分类极为重要的一环,垃圾分类的践行离不开国家的大力宣传和广大市民环保意识的提升,垃圾分类道阻且长,任重而道远,需要国家、市民多方共同努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3540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