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安徽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赴大圩镇慈云村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开始了为期四天的对当地葡萄产业发展现状的调研。大圩镇慈云村的在这十几年的发展令人瞩目,为深入了解并进一步解决部分限制性发展因素,我们的团队对当地展开了深度调研。
1.田间地头“走一遭”
斗志昂扬的我们踏着坚定的步伐开始了我们的三下乡征程。我们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探访当地葡萄种植户的生活状况,倾听当地村民的生活难题,记录下了村民的美好生活愿景。由于大部分的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基本上我们的调研对象都在中老年阶层,这些村民本身文化水平并不是很高,对我们的到来却都十分地欢迎。有不少的村民都邀请我们去他们的葡萄园内看看,其中这户老寿星葡萄园的老奶奶热情地带我们进入葡萄园品尝葡萄并向我们讲述了当地的葡萄发展史。看着已至耄耋年纪的老奶奶,回味着甘甜的葡萄,一听到老奶奶说起风吹日晒的日子,我们坐在舒适的教室里上课,而他们需要及时照看葡萄,这些不易不是黝黑的面庞,佝偻的背就能一盖而过的。这里大多数中老年人选择为培育子孙留在这里,这里是他们的家,也是他们的根。他们以自己的方式燃烧着自己,奉献着自己,不给孩子们添麻烦,给家庭带来他们自己微薄的收入,尽管很累,但他们也没有一丝抱怨。我们了解到了这里的葡萄发展限制性因素还很多,由于大圩镇整个镇基本每个村都在发展葡萄,而镇下的行政村有15个,“一村一品”原应是向着特色化、专业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但彼此间的竞争实在是太过激烈,致使“一镇一品”的二次创业计划举步维艰。
图为团队成员在田间向村民询问葡萄发展现状。 通讯员 赵承昆 摄
2.深度探访解疑惑
在不少的种植户门前都有着这样的堆积起来的葡萄,这让我们的团队成员心中产生了些许疑惑,“为什么有些葡萄看起来是好葡萄,却也把这些葡萄丢弃了呢?”“对于这些坏了的葡萄政府会不会给予一些补助呢?”“这些葡萄是坏而扔了的,每年有没有滞销的葡萄最后坏了的呢?”对于我们的疑惑,村民们一一为我们解答。这里的有些葡萄看似是好的,实际上是病坏葡萄,不能食用的,不难从中看出,这葡萄种植的学问也大着呢!由于葡萄属于经济作物,受到天气和病虫等自然因素影响较大。葡萄在销售后期价格明显不如前期,销路相对较窄。而拓宽销路则是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我们在实践中深知创新的重要性,这里的种植户多为中老年人,模式较为单一,多追求安于现状。看到这么多病坏的葡萄,想到每年滞销的葡萄,我们的队员都很痛心惋惜,感到无比的难过。
图为种植户门前的堆积的的坏烂葡萄。 通讯员 赵承昆 摄
3.集体智慧助发展
关于销路问题,团队成员提出了利用“互联网+”,助力慈云村的蜕变。由于慈云村内年轻人多外出打工,导致这一方法实施较为困难,但是在外的年轻人可以帮助家中老人通过互联网将葡萄挂在电商平台的生鲜专栏,拓宽销路的同时,提升了知名度。其次,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如:打造一些农家乐、娱乐设施、宾馆等,充分发挥当地的生态优势,将旅游与葡萄产业结合,建立优质葡萄旅游基地。大家将所有的解决方法汇总带入了第二天的村民访谈中,为当地葡萄产业发展积极出谋献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图为团队成员对当地葡萄发展的优弊端进行分析并积极提出解决方案。 通讯员 赵承昆 摄
习总书记说,“撸起袖子加油干”,这不仅是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更是我们向未来作出的承诺。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要“实干兴邦”,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本次活动中,我们以自己扎扎实实而深具效力的行动,让人们真真实实感受到了三下乡对于他们的好处。作为科技发展的后备军,我们勇做担当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以实际行动在发展都市农业及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3525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