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

拓荒抱朴,他乡相依——大陈岛垦荒精神口述史调研暑期实践团队活动全纪实

来源: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 作者:柳志、张甜甜、张慧玲、霍曼琪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一次登岛两次回信的佳话,让大陈岛逐渐回到国人的视野中,也让“垦荒”这个仿佛已日渐遥远的字眼奔来眼底。年轻一代继承与弘扬新时期垦荒奋斗精神意义重大,发扬大陈岛垦荒精神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之际,在回顾过去和展望未来的双重视角下,来自浙江传媒学院的“大陈岛垦荒精神口述史调研”暑期实践团队积极响应党中央发扬传承垦荒精神的号召,登上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大陆的最后一站——大陈岛,走进历史大潮中的一个节点,以小见大,从一座小岛的垦荒史看祖国七十年的发展大势,以第一批上岛垦荒的队员张其元、戴婕媭夫妇家庭三代人的记忆和发展,调研大陈岛垦荒历史,探寻珍贵的垦荒精神延续,挖掘新时代垦荒精神。

6月29日下午,大陈岛垦荒精神口述史调研暑期实践团队在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集结完毕,开始了踩点、人员对接以及内容细化的准备工作。7月3日,该团队为期5天的口述史采访与《他乡作故乡》纪录片拍摄工作在“庆达”号渡轮旁带着咸味儿的海风里正式结束。截止到7月12日,大陈岛拍摄实践活动进程的相关微博浏览量已超过5000次,口述史报告撰写和纪录片后期制作工作正在顺利进行中。

现在让我们走进这支团队,聆听他们的探寻历程——

走进大陈岛

位于东海之南,南海北界的大陈岛是中国海岸线上的一颗明珠,附近海域是东海第二大渔场,同时它也是与宝岛台湾和中国钓鱼岛相隔相望的岛屿,位于我国粤、闽、浙海上交通咽喉,为浙江沿海之要塞。

1955年初,国民党军队从大陈岛这一大陆最后的据点败退台湾,劫运了大陈本岛及附近岛屿所有居民1万多人,留下了一个满目疮痍的荒岛,1.5万大陈岛人最终定居台湾。从解放军战士将红旗插上岛屿最高峰的那一刻起,这座岛屿的命运迎来了巨大转机。1956年1月,467名青年响应团中央“建设伟大祖国的大陈岛”的号召,满腔热血登岛垦荒,307名温州青年义无反顾从老家出发,到大陈岛上垦荒。离别的站台上有母亲不舍的泪花,也有青年们心中的报国之志——“把青春献给祖国”!

那时的大陈岛一片凄凉:残垣断壁,沟壕纵横,弃物遍野,岛上还留有数以千计的地雷。从1956年1月31日登岛宣誓那天起,一代又一代垦荒人牺牲自己的青春、家庭甚至生命,终于换来了今日璀璨夺目的“东海明珠”。

海上航行难关众多,吐浪、暗礁,甚至连码头都没有。船靠岸时,是岛上的解放军战士们将垦荒队员一个个背到岸上。岛屿地形崎岖,山势陡峭,只能是人力一寸一寸去开垦荒地,任务十分艰巨,但垦荒队就是来啃硬骨头,来过苦日子的。直到1960年7月,垦荒工作才接近尾声,绝大多数垦荒青年都留在了当地或者椒江区,在这片土地上踏踏实实地过着平凡的生活,继续为建设发展大陈岛出力奉献。现今大陈岛正在蓬勃发展,已连续三年成为浙江省旅游黄金周最受游客欢迎的旅游地之一。对于大陈岛垦荒队员而言,大陈岛的发展无疑是他们人生经历的侧面衬托和写照,弥足珍贵的垦荒精神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们的生活细节,他们将他乡当作故乡,热爱着脚下这片土地。

大陈岛垦荒精神口述史调研暑期实践团队就是在发现了这样微妙的一个契合点之后,将镜头对准第一代上岛的垦荒队员张其元、戴婕媭家庭,通过这个家庭中三代人的讲述感知历史发展背景下老一辈垦荒人的故事,同时借垦荒精神与家庭教育的融合,展现新时代垦荒精神在当代社会语境下代代传承的优良风向。

遇难关初心不改

《他乡作故乡》纪录片的主人公是家在台州市椒江区的张其元以及其老伴戴婕媭,他们都是1955年从温州老家自愿报名加入垦荒队的大陈岛第一批垦荒队员,他们的女儿张艳是椒江本土餐饮领头羊“心心快餐”的总经理,外孙女何伊馨刚刚从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校留学归来,孙女张婧怡是给习总书记写信的十二个小学生之一。

张其元爷爷今年83岁,戴婕媭奶奶今年81岁,两位老人在大陈岛垦荒的岁月里相识相知到相爱,相伴着走过了60多年的人生道路。问到张老在大陈岛最幸福的事是什么?张爷爷一脸幸福地看着一旁的老伴说道:“就是找到了我的老伴啊!”大家不由得被这种幸福氛围所感染。

回忆起垦荒初心,爷爷说当年初中毕业,看到街上“建设伟大祖国的大陈岛”横幅标语,男儿血气方刚,只要一想到可以报效祖国便积极报名了。出发时他身上带着一本日记本,日记本里写满了同学老师的殷切祝福。他在首页写下的“把青春献给祖国”这句理想之言,可以说是真实体现了50年代中国青年的思想。

最苦的是开垦土地的那几个月,最艰险的是后期建设大陈岛时的工作。提到垦荒岁月里遇到的艰险,爷爷奶奶异口同声说道:“遇到的艰险太多了,说个几天也说不完喽。”爷爷回忆到,自己被分配到渔业队后,有一次队里开船出去运输粮食时,遇到大风,小船航行在惊涛骇浪之中,浪把船推起来时可以看到远处的山,降下去时两边只有浪像墙一样立在那里,看不见山,只能看到中间一线天空。舵被浪打断了,年长的船老大当场就断了气。大海航行靠舵手,船上剩下的人赶紧把断了的舵用粗绳子绑了起来,勉强航行到了安全地带,这才捡回一条命来。垦荒过程中,生命攸关的时刻实为常有。奶奶跟我们讲到,当年为了在岛屿海湾实验海带种植,她们就在海上架杆子,被路过的镇长急忙叫了上岸,原来这片水域有国民党留下的地雷,如果当时继续工作下去,触发地雷,后果将不堪设想,事后真是吓人一身冷汗,而这也仅仅是奶奶记忆中遇到的某一次危险而已。在大陈岛垦荒的那几年,队员们有在台风中牺牲的,有在山上跌落受伤的,晕船吐浪到吐血都是他们熬过的第一关而已。

“现在啊,身体像样的不多了,和我非常要好的垦荒队队长前不久离世了。”他顿了顿说道:“都去见马克思了。”爷爷的眼圈红了,眼泪在他满是皱纹的脸颊划过,好像将往事都浓缩进了这泪珠里,只愿垦荒友谊地久天长。

敢创新家风流传

1965年7月垦荒结束,爷爷被分配到海门镇相关渔业部门工作,奶奶被分配到台绣厂工作,平静的日子里,二老养育了四个孩子。90年代,改革开放的热潮给这个家庭带来新的机遇和变化,50多岁的张戴夫妇开始创业,从做定胜糕发家拿到第一桶金开始,“温州快餐”店于1990年在台州正式营业了。一年后,“温州快餐”改名为“心心快餐”,逐渐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生意越做越热闹,店越开越多。但创业的道路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这期间“心心快餐”经历了多个难关,二老一步步一点点的摸索,困难时四处借钱,忙碌时几天不吃不睡。但他们不怕,也从来没有退缩过,因为这种吃苦耐劳、敢于创新的精神早已在大陈岛垦荒时就已磨就。

创业路上,张家可以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4个儿女根据各自的特长合理分工,有的管品质、有的管采购、有的管运营和品牌形象,有的管外勤,在坚持优良传统中,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克服了种种困难。其中,大女儿从帮忙算账到接手二老的管理工作,积极学习餐饮行业的相关知识,到杭州上海学习先进经验,将“心心快餐”发展成为拥有10 家分店、400 多名员工的家喻户晓的台州快餐品牌。

再说到第三代,外孙女何伊馨留学瑞士学习酒店管理专业,将欧洲先进的餐饮业管理知识带了回来,为家族企业注入新的活力。孙女张婧怡目前刚上初中,在交流时她说道:“我喜欢看爷爷奶奶以前的照片。照片里他们跟现在长得不一样,大陈岛的景色也跟现在不一样。”她所说的“不一样”印证了60年以来大陈岛物换星移般的发展历程。2016年六一儿童节前夕,张婧怡与其他11名小学生以“垦三代”的名义给习总书记写了一份联名信,传达了要将“垦荒精神”代代传承下去的美好愿望。5月31日,习总书记在回信中对孩子们表达了节日祝福,他还提到,“希望你们向爷爷奶奶学习,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努力成长为有知识、有品德、有作为的新一代建设者,准备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垦荒是第一代人的初心选择,他们心怀家国,始终珍藏着那句:把青春献给祖国!垦荒精神则是几代人的坚守和传承,他们从老一辈的垦荒精神中攫取珍贵的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将垦荒精神更好地展现和践行,奋发图强自主创业,开拓创新不怕吃苦,打造出属于自己属于社会的优质品牌。这是无私奉献的回报,也是继续奉献的动力。垦荒精神化身家风,深刻影响着子孙后代。

结语:

本团队由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老师王珏、胡晓华指导,楼翔老师带队,团队中有来自该校文学院、文化创意与管理学院、电视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的8名同学,大家从998号校园奔赴台州,齐聚东海岛屿,围坐在垦荒老人家中,听阿公阿婆讲那垦荒的故事,挖掘新时代垦荒精神的延续,它不仅是对历史的记录,更是对现代垦荒精神的重新定义,在新的时代发展下的垦荒精神其实阐述着一种价值,一种方法论,它总结了我们对待事业,对待环境,对待社会以及对待未来所应该采取的一种态度和价值。一张张到达与离别的车票围成圆圈,是实践活动最充实的开端,亦是最圆满的祝福。

文/柳志、张甜甜、张慧玲、霍曼琪

图/徐瑞、魏智豪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3497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信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召开2025年第一次班主任工作会议

2025年2月19日,我院在教科楼402会议室召开班主任工作会议。会议由院党委书记缑星主持,全体专兼职班主任参加。会议伊始,缑星传达了学校安全稳定工作会议的会议精神,强调学生安全是学院工…… 教科院新闻部 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查看全文 >>

信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召开2024年度团支部书记述职评议会

为加强我院团支部的组织规范化建设,完善团支部管理制度,提高基层团建工作水平,12月26日,我院于教科楼301会议室举办团支部书记述职评议会,专职辅导员杨艺卓参与并指导活动,学生会主席…… 教科院新闻部 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查看全文 >>

信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一生一技”儿童舞蹈编创大赛完美落幕

为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艺术创造力,展示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成果。12月24日,教育科学学院于逸夫楼报告厅举办“一生一技”儿童舞蹈编创大赛。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课老师朱欲晓、…… 教科院新闻部 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查看全文 >>

信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希望杯”演讲比赛决赛圆满举行

12月19日下午,教育科学学院“希望杯”演讲比赛决赛在教科楼109会议室开展,出席本次活动的领导老师有教育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缑星、副院长孙天义、科研与研究工作秘书段海岑、专职辅导员杨…… 教科院新闻部 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查看全文 >>

信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24年先进班集体评选活动圆满结束

12月18日,教育科学学院在教科楼402会议室进行了2024年先进班集体评选活动。院党委副书记缑星、专职辅导员杨艺卓、田园老师、23级班主任李慧丽、徐华伟以及22、23级班长参与此次会议,会议由团…… 教科院新闻部 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查看全文 >>

信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24年“研途星芒,助梦启航”信封传递活动圆满举

为了给考研学子提供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助力他们坚定信念,勇敢追梦,12月18日,教育科学学院于教科楼楼前举办2024年“研途星芒,助梦启航”信封传递活动。教育科学学院专职辅导员杨艺卓参…… 教科院新闻部 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查看全文 >>

教育科学学院在信阳师范大学2024年“阳光冬季”校园马拉松中喜获佳绩

12月17日,信阳师范大学谭山校区2024“阳光冬季”校园马拉松在校园内激情开跑,教育科学学院的师生们积极参与,充分展现坚忍不拔的体育精神与昂扬向上的青春风采。比赛开始前,学校于北门举…… 教科院新闻部 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查看全文 >>

信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第一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圆满结业

12月12日下午,教育科学学院第一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结业典礼于教科楼301会议室举行。校党委学工部副部长王忠磊、院党委书记房加帅、党委副书记缑星、副院长孙天义,2022级入党积极分子参加…… 教科院新闻部 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寒假“返家乡” | 助力家乡发展,尽显青春活力——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学子

姓名:史佳航班级:计算机科学于技术2303班实践感悟:作为大学生,为响应学校号召,提升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以及解决身边问题的…

桂平木偶戏传承困境何解?广西师大学子实地探寻破局之路

在文化多元发展与非遗保护意识日益增强的当下,2025年2月24日,广西师范大学多链兴“偶”团队前往广西桂平市杖头木偶文化基地…

机电青春助春运,温暖一路伴归程

在春运这场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中,邳州市宏通汽车客运站作为城乡公交始发站,成为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的最后一站,承载着无数人团…

寒假返乡,共筑成长梦——记“红领巾小课堂,团团伴你共成长

**寒假返乡,共筑成长梦——记“红领巾小课堂,团团伴你共成长”活动**随着寒假的到来,我满怀激动地回到了久违的家乡。今年…

计科卓越展新篇,学途照亮启征程

一、引言故事始于2024年,那时的我还在红星中学埋头苦读。一群来自安徽工业大学的学长学姐回到母校进行宣讲,他们的分享让我…

最新发布

垃圾分类在行动,共建美丽环湖村
为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对垃圾分类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为深入了解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现状,近日,我校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乡村振兴绿色发展之垃圾分类调研团”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进入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板…
温柔的一天
今天的天气对我们很温柔,夏季的时候还能遇见这么温柔的太阳,于是我们给孩子们上体育课了。那些孩子们一听到我们要给他们上体育课,就像得到了老师奖励那么开心都跑着去操场了,我们先带着他们做热身运动,…
时代浪潮中把握机会,自主创业仍念母校情怀——采访王家祥校友
在大工向社会输送了大量科研人才的同时,也不乏自主创业打出一片天地的大工学子。我们“苏韵流芳,连理锦绣”暑期社会实践团有幸采访了泰润达有限责任公司的创办人王家祥校友和一同共事的大学舍友。两位校友…
专注科研铸成就,学术氛围造辉煌——采访崔义校友
大工的七十年历史为社会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为了从优秀校友的回忆中体会时代的风云变幻和大工不变的严谨踏实的求学作风,我们选取了不同时期,不同行业领域的校友进行采访,探索大工记忆,以加强作为一位…
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师生顺利到达洛阳
2019年8月4号,经过7个多小时的车程,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以及能源动力专业的同学和带队老师顺利到达实训接待中心,这也预示着此次的校外实习正式拉开了序幕…
谈往昔校园生活,忆大工情意悠悠——采访林旭校友
我们“苏韵流芳,连理锦绣”暑期社会实践团的三名队员于苏州嘉图精工科技有限公司采访到了我们大工的优秀校友林旭学长,老学长在他的经理办公室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学长是1993年进入的大连理工大学土木系。他…
创新管理模式 全面优质改造
“经历了几场大雨的检验,我们出门都再也不用走泥水路了,政府做了一件大好事,能生活在这样一个小区里,我们都觉得非常幸福!”家住李沧区楼山街道翠湖小区的市民王大妈深有感触,他们对于翠湖小区海绵城市…
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领导来到洛阳看望实习师生
2019年8月18日,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副院长张国忠、农业工程系系主任李善军等院领导来到洛阳实习中心看望正在洛阳实习的学生们。在此次之行中,院领导一在产品、技术研发上下足功夫。作为一名工科生,有责任、…
走访李沧小区公园 实地考察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所在除建设理念外,采用的材料及设施构建也是重中之重。为探究“海绵城市”建设材料及设施的具体细节,更好地了解李沧区“海绵城市”建设的成功秘诀,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长风调研队…
走访青岛海绵城市打造亲水自然环境
#FormatImgID_0##FormatImgID_1##FormatImgID_2#每至雨季,一些城市总会上演“城市看海”的景观,如何防止城市内涝,成为很多地方政府面临的重要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海绵城市”这一新兴理念由此而生。为使更多居民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