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鑫明,1954年生,乌镇竹艺杰出代表,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乌镇竹编传承人,擅长绞丝编、乱编、五角星编。代表作有《晨星》,乌镇西栅景区地标物——带有“乌镇”二字的5米竹制巨匾也是出自他与妻子之手。钱鑫明现居于其子钱利淮所创竹芸工房的竹编基地,与房内青年匠人共谋竹编文化教育与传播。
图为钱鑫明与妻子共同制作的巨型竹编
近日,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赴浙江省嘉兴市桐乡乌镇暑期社会实践团前往竹芸工房探访竹编文化。在基地工作室内,团队见到了传承人钱鑫明。年逾花甲的他依旧精神矍铄,正专注于新作《祖国山河》的编制,五星红旗基底上趟过长江黄河,生起各处山脉,一锹一篾一巧手,抽插环绕成山河,一幅山河图已然跃于竹上。整个画面从国旗状基底到细处绳状的水体都是通过竹来实现的,钱鑫明向团员介绍了这一作品。“名字很简单,五星红旗、山、河,当然就是《祖国山河》了,这样的立体编织是我今年刚开始尝试的,以前大多是平面的。”
图为钱鑫明正编制新作《祖国山河》
“算不了时间,也不算时间”
一个作品需要多久?不确定。还要多久能完成?不确定。一天做多久?不知道。对团员们的提问,钱鑫明给出了一连的不定回答。竹经12道工序制成竹篾后,再通过编织、打磨、上漆等流程方能成器。钱鑫明擅长绞丝编、乱编、五角星编,他的编制不求规律,不作草稿,而是脑中粗略成图后的随心创作。“编起来没有规律,没有图纸,靠的是脑子。有规律的东西可以用时间来推算,没有规律的东西就没有时间,也推算不来,所以你要问我做多久,我说不上来。”他如是说。“我十五岁开始做竹编。”钱鑫明抬头一笑,手中动作不停,“没法想时间,一天做多久我也说不出具体时间,只能说从早到晚;竹编啊,算不了时间,也不去算时间。”
“不讲价值,做做而已”
“产品是看不到的,不算时间,也不讲价值。”钱鑫明继续说,“我呀,年纪大了,就是喜欢,随便做做而已。”谈及乌镇竹编发展史和现状,他表示,从前这里家家户户都是做竹编的,“一村一品”,为防竞争一村专做一种器具,如今,老匠人们或离世或改行,像他这样仍在坚持的仅余几人,且年龄多至花甲,做的也多为老式器具,没有开发新品种。问及出路,他说:“这就是我们(竹芸工房)努力在做的,我们主要做的不是产品生产,而是竹编教育和传播。”钱鑫明曾一度为谋生弃艺务工,却终因热爱回归竹编,致力于传统竹器向工艺品转变。而其子钱利淮,更是接下了他手中的竹篾,将时新的互联网编入这一非遗传承,毕业后返乡,创办竹芸工房。工房将当地名人、传统节日、热映电影与竹编结合,开发兼备实用与美观性的工艺品,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进行宣传、科普,开设竹编课堂、竹编教程等,到访22省多地授课、交流。钱氏两代,不忘旧艺,新以传之,新以兴之。
图为社会实践小组成员参与竹编体验课堂
据悉,基于桐乡市“三治融合”暨美丽乡村精品路线二期项目建造的竹编艺术村正逐渐成型,该村将为竹编传播与发展注入新活力。
文字/高淑铭
摄影/陈雅琳、胥慧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3362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