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舟山群岛的发展进入空前繁荣的新阶段,而位于东海之滨的舟山渔村也随之进行着翻天覆地的变革——越来越多的渔农业青壮年劳动人口乘着改革春风怀着对新生活的憧憬,走出渔村,驶向远海,抑或远赴他乡。于是,“渔嫂”这个特殊的渔村留守群体也逐渐地走入大众视线,在自觉或不自觉中拥有了社会的气息和脉搏,在最平凡的岗位上以最平凡的姿态发挥最不平凡的作用、绽放最不平凡的光芒。2019年7月12日至7月19日,浙江海洋大学人文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七十载风’渔’同行,共续海岛蔚蓝”实践团六名成员走进樟州村,探访衢山岛,通过发放问卷、入户采访等形式揭开“舟山渔嫂”的面纱,深入了解了她们生活的状况及变化,并积极为帮助她们改善生活、更好地融入社会贡献出一份属于大学生的独特力量。
勤劳智慧:勇做渔家生活顶梁柱
舟山群岛位于东海之滨,渔村如颗颗明珠分布散落。樟州村,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位于舟山朱家尖东部的樟州村,是舟山本岛唯一以原始捕捞为主的原生态渔村,“靠海吃海”是这里祖祖辈辈的生产生活方式。由此,“樟州渔嫂”拥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同时,由于人数众多且贡献不凡,近年来她们也逐渐成为“舟山渔嫂”的中坚力量。所以深入了解“樟州渔嫂”对全面认识“舟山渔嫂”具有“见微知著”的重要意义。
为减少初来乍到语言不通、年龄代沟等实际困难带来的阻碍,实践团队决定首先首先采访樟州特色渔家民宿产业的开拓人、为追逐梦想而从国企辞职下海的85后草根创业者张馨予,通过她的讲述对“樟州渔嫂”有了初步的认识。她说,她自己也是渔嫂,由于出生在渔民世家,她从小便对“渔嫂”有较为深刻的概念。在樟州这样的渔村,家家户户都固守 “男人出海捕鱼、女人织网孝亲”的传统,久而久之渔嫂们就产生了焦虑——她的母亲也是其中之一,她能清晰地感受到母亲对有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的渴望。所以,当她也成为一名渔嫂后,她毅然辞职回乡创业,她说,选择创办民宿,就是要通过自己的行动让更多的渔嫂加入其中,让她们有事可做,且做得有意义、有价值。张馨予的设想是成功的——据初步统计,截至2019年7月在樟州村现有的422户渔嫂中,从事民宿及周边产业的占80%以上,其中绝大部分已实现经济独立。用一句话形容当下的樟州渔嫂,便是“热火朝天,干劲十足”。
在张馨予的引荐下,团队成员与樟州渔嫂们有了更近距离的接触。“勤劳智慧”是实践团队对她们的第一印象。尽管民宿产业相对传统的渔农业而言较为轻松,但想要生意红火、蒸蒸日上也得苦心钻研、精心经营不可。而渔嫂们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起早贪黑地清扫房间、购置食材,另一方面孜孜不倦地学习经验、提升品质。围绕民宿,樟州渔嫂们已不满足于仅仅提供传统的住宿、餐饮、出行服务,而是在此基础上开拓文化旅行、电子商务、文创产品等高端产业服务。在她们别出心裁的设计与果断有力的落实下,樟州民宿产业正在向产业链方向稳步发展。
正是这群勤劳智慧的樟州渔嫂开创了樟州民宿产业的新天地。新生的民宿产业并非樟州经济的附庸,宏观上它作为第三产业的代表极大程度地促进了渔农产业结构的升级,微观上,它的发展使樟州村冷清的氛围一扫而空,变得熙熙攘攘,热闹非凡。随着民宿产业地位的提升,渔嫂们不仅在经济上增加收入,也在精神上收获成就与满足,她们不再隐身渔家,而是把握时代机遇,勇敢地担负起从“家庭妇女”向“渔家生活顶梁柱”这一家庭、社会双重地位的转变——潮起潮落里响起的是她们融入现代社会的呼声,迎来送往中彰显的是她们自信热情的新风貌。
追求文化:敢做精神生活领头雁
实践团队调研的第二站是位于舟山岱山岛最东边的悬水小岛——衢山岛。随着改革开放全面深化,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衢山渔嫂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的质量。为了深入了解她们精神生活的现状与需求,实践团队成员们探访了当地的田涂村渔嫂协会及鼠浪渔民画工作室。
田涂村渔嫂协会副理事柴科祎在会议室内热情接待了实践团队,并向队员们详细介绍了协会的队伍组成以及日常工作情况。“现在村里的渔嫂们家里条件都好了,所以她们现在更注重精神方面的追求了。以前村里的这种精神文化活动比较少,渔嫂们都打打麻将、散散步什么的,现在我们渔嫂协会会经常举办各种各样的文艺活动,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柴女士这样向成员们说到。通过自编自创舞蹈、小品、三句半、开渔前的各类表演,渔嫂们创造性的将渔村生活、宣传教育融入到了自己的文艺表演之中,在充实了自己的精神生活的同时,极大的渔民们的文化活动。
在柴科祎的介绍下,实践团队赶赴鼠浪湖岛,拜访这里第二代渔民画传承人陈芬球老师。陈老师也是渔嫂出身,在渔民画行当里属于“半路出家”。她与渔民画最初的情缘,是来自心底深处最朴实的鼠浪情愫。她是一名土生土长的鼠浪人,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大岛建,小岛迁”不仅改变了她生活的环境,更使她失去了文化与情感的归属感而倍感失落。为了让自己重拾这条故土之“根”,她投入舟山第一代渔民画家乐秀增老师门下,开始了坚持至今的创作生涯。据她介绍,在鼠浪渔民画工作室中,像她这样渔嫂出身的占八成以上,她们正逐渐成为渔民画创作的主力军。当然,渔民画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仅仅依靠画家创作难以维系其应有的价值,更重要的工作仍然归结于传承之上。“要让更多人继续画下去,否则‘非遗’文化就丢了……”这是乐老先生的夙愿,也是陈芬球谨承师训孜孜不倦的追求。陈芬球不负老师所托,率领工作室的渔嫂们于今年七月初在衢山岛发起了“寻找渔民画小传承人”的文化公益活动。公益活动的教学地点就设在她们的工作室,她说,因为这里最完整地保存了她们的“根”。在这里,她亲自带着一群十一二岁的“小传承人”有模有样地临摹着老师乐秀增创作的渔民画。她毫无保留地教,孩子们专心致志地学。她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为渔民画培养出更多好苗子,让这项珍贵的民间艺术一代又一代源源不断地传承下去。
随着调研的深入,成员们发现衢山渔嫂们立足生产生活依托群体智慧创造与发扬的文艺作品形式不止这些。这些作品不仅种类丰富,而且题材广泛,从祭海谢洋、捕鱼晒网到海洋环保、反腐倡廉,紧紧围绕时代主旋律,与时俱进。通过这些朴素却优秀的作品,我们坚信衢山渔嫂们正通过实践构筑更丰富的精神世界、创造更灿烂的精神家园,她们是当之无愧的海岛渔村精神生活领头雁。
反哺社会:争做渔村公益倡导者
勤劳智慧奠定了她们牢固的物质基础,追求文化开创了她们丰富的精神生活,当然拥有这些还仅仅是前提,真正要实现不平凡的人生价值,还必须投身于服务人民反哺社会的实践。实践团成员们在樟州村、衢山岛继续探访,寻找渔嫂们为奉献社会所做的公益活动。
在海洋垃圾污染日趋严重的情况下,渔嫂们深刻地意识到了污染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几乎自发地,她们开始用自己的方式为保护海洋环境贡献出力量。在清晨或傍晚的沙滩边,总能看到这样一群在沙滩里仔细寻找、认真拾捡的身影,尽管这些由潮水涨落带来的垃圾卡车来回两三趟都搬不完,她们仍坚定信念,日日如是,一俯一仰,皆为善念。不仅如此,那些尚可利用的废弃物,经她们清洗设计,便成了自家民宿中别出心裁的装饰品。她们甚至呼吁村中的渔民、游玩的旅客一同加入清理垃圾的队伍中,勇敢坚定地扮演着倡导者的角色。
而在鼠浪渔民画工作室内,也展示着许多环保题材的渔民画。“现在的海和我们小时候看到的清澈干净的海差别越来越大了,我们就是希望能通过自己画的一些画来让大家更注意保护环境。”渔民画传承人陈芬球老师无不担忧的说到。为了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实践团队设计垃圾分类宣传册、开展环境保护宣讲会,宣传海洋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希冀和当地的渔民渔嫂们一起重新擦亮海岛渔村的蓝色招牌,谱写渔村振兴新篇章。
除了环境保护等公益活动,以田涂村渔嫂协会为代表的渔嫂们在禁毒、防诈等其他公益活动中也积极地贡献着属于自己的力量。湿润的海风迎面拂来,透着咸咸海味;宁静的港湾内,数十艘渔船静静停泊,不远处传来阵阵热烈的交谈声。为了深入了解渔嫂协会的公益活动,队员们来到田涂村渔嫂协会进行拜访,协会副理事柴科祎正热情的向队员们介绍着渔嫂协会的日常公益活动。“我们渔嫂协会有安管队、环境队、禁毒队等等,会定期巡查啊、学习啊、分发宣传册等等,来提高渔民们的环保和其他比如说防诈骗啊禁毒等意识。”柴女士向队员们介绍着墙上所展示的渔嫂活动的照片,白色墙壁映衬着照片上每张被海风吹红的脸庞,“渔嫂+禁毒”“渔嫂+环保”“渔嫂+防诈”……渔嫂们在用自己的方式为田涂的安全和发展贡献力量,与村里的渔民们一起乘风破浪,展现着新时期渔嫂们的风采。一幅渔嫂共同编织“平安网”的画面在团队成员眼前浮现,东海渔嫂的坚韧、自信、顽强也深深的感动着团队的每一位成员。
千岛巾帼,风采灼灼;勇立潮头,踏浪乘风。几十载风雨变迁,渔村随着时代的变革而不断发展变化,渔嫂这一个特殊群体也紧跟步伐、逐渐走入大众视线——她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发挥着无穷无尽的光和热,照亮自己,温暖他人。在本次调研中,实践团走访多户渔家,并发放问卷200份,全方面、多层次地了解了渔嫂们的生活和精神状况。通过调研,我们有足够的底气昭示一个事实:舟山渔嫂,是一群立足平凡岗位的平凡之人,但她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已经并将持续开创一件又一件不平凡的事业、创造一个又一个不平凡的奇迹,所以她们注定实现不平凡的价值,她们注定是一群新时代不平凡的伟大女性!
共扬七十载浪花,共续海岛蔚蓝,我们一直在路上!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3322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