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深入了解东巴画的人文历史及传承现状,中南民族大学东巴画译介调研小组成员拜访了云南旅游学院东巴画教员,东巴画研究人员,东巴画手艺人和均老师。
坐落在丽江城内古朴的四坊一照壁式小院,院中随意挂着几幅画作,有木制的桌椅可供饮用茶水,一旁书架上,陈列着东巴文化的各种书籍门类。相对的柜台上,有各种雕塑泥具。和均老师问明来意后,邀请队员们在木桌旁稍坐。“既然你们想了解东巴画,我们就从东巴文化的历史渊源开始讲起。”和均老师系统的为我们说明了东巴文化的形成历史和发展历程,然后着重为我们说明东巴画在东巴文化中的位置。
“东巴文化一般被认为形成于隋唐时期,而东巴画为东巴文化中的重要部分。东巴画源于纳西先民巫术祭祀的原始图画。这种原始图画一方面发展成为纳西象形文,一方面发展成东巴绘画艺术。而随着东巴文化的发展,东巴画在继承古老绘画的传统基础上,对汉,藏等民族的文化元素,艺术形式和绘画技法进行吸收,兼收并蓄而形成独特的民间绘画艺术品种。”介绍之余,和均老师拿出画布,详细为我们讲解了图形的韵律和空间构造。
(图一:绘制着东巴神灵的画布)东巴图画象形文主要是由弧线和曲线造型,以平直线和点铺之。线条通过变化无常的曲直运动和空间构造,组成了千姿百态的的图形,而图形有组织成篇章,节奏和美感溢于纸上,形象,抽象,互动地表现世间万物,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静止而有舞蹈之律动。和均老师说到“文字的造型经过上千年的的锤炼,体现出的是一个民族的审美追求,是民族情感和民族气质的凝合,所以其散发出的艺术特质更加独特。”
(图二:和均老师绘画作品)为了能让队员们有亲身的感受,和均老师拿出东巴画纸,邀请队员们在画纸上学写东巴文字。
(图三:和均老师教队员们写东巴字)“东巴画是最没有局限的。像写文字记录一般,没有特别的规定。打鱼,耕锄,田间地头,随意画在石板上,树皮中。这是先人的智慧。他没有特别的条条框框,没有什么用笔,画艺的局限。现在也是这样,东巴画最不用是工工整整的。拿起笔就可以画。”说起东巴画的艺术。和均老师一边画,一边介绍。“你看这个东巴字是人,随意给他画顶帽子,就可以加到东巴画里。若是要画出俩个人的不同来,就在细节上,比如俩个人乐器不同,又或者这个人戴着帽子,而另一个没戴。在东巴字的基础上,把人物表现得更灵动一些。”这些基础的绘画十分吸引人。队员们对此都有十分的兴致。
(图四:队员们学着在纸上临摹)谈到作为手艺人的感受,和均老师向队员介绍了手工雕刻的东巴画工艺品。这些雕刻艺术,均要通过长时期的构图,绘制,再挑选合适的材料,由手艺人一笔一划雕刻而成。“我们工艺品耗时长,成本高,所以不大适应市场的批次需求。不过我们几十年来都是这样,我们的手艺走不了捷径,一笔一划,一点一滴,这是我们学手艺时就刻在骨子里的。”
(图五:纯手工雕刻的东巴画工艺品)除了雕刻以外,手工捏制的东巴画雕塑也被完完整整的收集在二楼的隔间中,和均老师宝贝似的小心收藏着。每一个都精致十分,几乎可以想象在制作时花费了手艺人怎样的心思。而这些雕塑也即将用来出一本关于东巴雕塑的书籍。
(图六:手工制成的泥塑作品)提起队员们想要翻译关于东巴画制作的书籍,和均老师热心的找来相关本子,为队员们答疑解惑。对于英译的想法,和均老师表示了赞同,一个文化要传承,就要让更多人来了解它。
通过与和均老师的交流,队员们感触颇深。在像和均老师这样的画艺人身上,我们不难看到对于一种文化底蕴的执着。不丢却本心,不丢却对于手艺的尊重。一如往昔,一笔一划的雕刻,制作。执着于手艺的传承,执着于对于一种文化更深层的探究。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3306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