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防卫是我国《刑法》规定的一项重要制度,是公民实现自卫和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及他人合法权益的强有力武器。近年来,正当防卫案件的认定问题屡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引发民众的激烈讨论。旨在探寻正当防卫的认定限度,法学院“匡正”调研团成立调研小组,在7月10日至8月15日期间赴山东、安徽、河南、陕西、湖南、新疆等多省基层人民法院、检察院进行访问,对正当防卫的实务认定展开研究。
确认研究思路,开展法理研究
众多司法案例表明,在认定正当防卫的五个要件之中,防卫限度一直都是争议最大、认定难度最高的问题。而正当防卫的认定问题成为司法机关争议点、社会关注焦点的现象,也恰好暴露出司法实务界对于此问题的处理尚存在诸多未完善之处。基于此,团队计划通过正当防卫限度方面审判文书的大批量实证研究来弥补学界在此问题上实证研究的不足,并根据理论与实践的对比分析,试图对防卫限度提出可操作性强的实证认定路径。
在前期准备中,团队通过研究学界对于正当防卫认定的学说,总结学界对正当防卫的认定逻辑,加深对相关问题的理论储备。同时,团队进行前期的定量研究,将中国裁判文书网作为主要数据平台,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从理性角度展示司法认定的趋势和现状。通过对各类案件的检索与阅读,基本掌握近年来正当防卫司法现状的全貌。
走进基层司法机构,进行实证调查
经过前期的充足准备,团队正式开始各省的实地调研。7月10日至23日,团队首先将山东各地法院作为调研地,抽样走访山东省内各级法院,对司法工作人员展开问卷调查,定性分析司法机关在防卫限度的认定问题上的司法症结。在走访中团队了解到,在司法实务中正当防卫的认定率较低,影响认定的内外部因素均较为复杂。由于控辩双方往往各执一词,证据寻找及审判还原成为审判过程的难点。对此,威海市中级人民法院的王华胜法官提到,法官在认定过程中适用法律的同时,也会参考最高人民法院的指导性案例,以司法经验为正当防卫认定提供依据。
7月24日至8月15日,团队开展二次实践调研与分析,在初步实践的经验基础上,在全国各省展开实地调研,以采访当地司法工作人员、收集当地典型案例为主,进一步充实调研成果。各地法官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典型案例,对《刑法》第二十条中正当防卫的刑法概念作出了详细解释,并向团队介绍了多种不同的认定学说、标准。部分法官就侵害的缓急程度、受害人情感、社会影响等较为敏感的因素进行了说明,为团队认识正当防卫的司法实务提供了宝贵材料。
在为期半个月的基层调研中,团队成员收集了大量宝贵的资料、案例,进一步加深了对正当防卫行为在司法实践中认定流程的了解,更加深入地体会到刑法课堂中所学的概念理论之于实践相辅相成的关系。另外,各基层司法机构的工作人员也为团队提出了具体意见,为团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
跟随法律的步伐,聆听时代的呼唤
每一个法律解释者,都希望在法律中寻获其时代问题的答案。随着法治社会的构建,依法办事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对司法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在偌大的中国,法官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仍客观存在,只有相关理论完善,才能更好地防止错判的事件发生。正当防卫作为违法阻却事由之一,是保障公民权利、使其免受惩罚的一个关键性制度。罪与非罪的界限往往在毫厘之间,是否过当就是这个突破点。对正当防卫认定限度的研究,不仅仅是法学人的关注焦点,更是整个社会的目光所在。“匡正”调研团紧跟法律的步伐,聆听时代对于法治社会的呼唤,通过科学的数据分析,竭力探寻正当防卫认定限度,增强正当防卫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价值与可参考性,助力法治社会建设。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3299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