绒花开不败,人间有常春
——苏州大学“旧时风物,今有新香”团队关于南京绒花的暑期实践活动报道
南京绒花作为中华富贵文化的象征,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传承与推广以南京绒花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大学“旧时风物,今有新香——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绒花的传承与推广”实践团队于2019年7月12日至7月15日,前往南京甘熙故居开展为期四天的暑假社会实践活动。
在本次实践开始前,团队进行了充足的准备,团队成员在指导老师陈子平的带领下,查阅了从秦至清历代历史中关于绒花的记载,了解了绒花在历史中的发展过程。其后,团队成员广泛阅读目前学术界关于绒花的论文研究成果,总结出其中尚可加强处作为本次实践的主要方向,希望可以借此更好达到传承与推广绒花的目的。
在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后,实践正式开始。首日,团队前往甘熙故居对南京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普遍了解。南京作为文化底蕴浓厚的“六朝古都”,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中国剪纸、南京白局、木雕、秦淮花灯、南京绒花都是让人耳熟能详的南京非遗。在首日的实践过程中,团队在领队同学的带领下,对众多南京非遗有了新的认识,在她们的心中,这些工艺不再只是教科书上的死板记载,而是活生生的美妙作品、手工艺人灵活翻飞的手和精妙而复杂的制作工艺,第一次真正对这些非遗产生了发自内心的兴趣。
次日,团队参观了位于甘熙故居中的南京绒花工坊,观赏了本次实践对象南京绒花的制作工艺。7月13号一早,团队就小队就整队前往绒花工坊。绒花工坊占地面积仅10个平方,在狭小的房间内,最惹人注意的是倚着墙的一大排展示柜,里面陈列着各色绒花成品,无论是传统绒花手艺中高贵典雅的花鸟鱼虫,抑或是新兴的、更受大众欢迎的动物形象,如抱着竹子、憨态可掬的熊猫,团成一团的慵懒猫咪,都活灵活现、充满生机。三名手工艺人都低着头,或专注的修建手中的材料,或将单色的彩线缠绕盘曲,织成繁花锦簇的花朵或是生动而富有童趣的小动物。看着随着绒花艺人们灵巧的手一点点成型的作品,团队成员们不由啧啧称奇。她们纷纷表示,这样近距离的接触到绒花工艺让她们十分震撼,更感受到普及推广这门传统手工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第三日,团队采访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南京绒花的传承人赵树宪先生。在前日,团队已经向赵树宪先生邀约,得到了赵树宪先生的许可对他进行采访。赵树宪先生和他的几名弟子是目前南京仅剩的仍在从事绒花制作的艺人,但先生却乐观地认为生命力顽强的绒花依然会继续传承下去,而不会失传。针对团队提出的以大众媒体对绒花进行宣传和对绒花题材进行创新以更好的满足当代人的审美需求等等的推广方法,赵先生表示了赞同,并认为当今的青年一代应成为推广的重点对象,他们会是改变绒花失传处境的重要力量。在本日的采访过程中,团队成员们纷纷为赵树宪先生几十年如一日的传承精神所折服,也更加感到推广这门手艺的使命感。
最后一日,团队在甘熙故居周边地区对路人进行随机采访,以分析目前南京本地市民对非遗文化和传承保护措施的了解情况。根据采访结果,团队分析发现,目前大多数市民对非遗文化有一定了解,但不深入,并且在传承保护方面知之甚少。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团队成员们经讨论后决定,后期工作会将重点主要放在普及关于非遗和其传承保护的基础知识上,以多线宣传的方式同步推进,为南京绒花以及其他许许多多的非遗文化尽自己的一份力。
为期四天的暑假实践活动在团队成员们的齐心协力下圆满结束。这次的实践虽然时间短暂,却很充实,对团队成员们产生了足以印刻于心的长远影响。通过这次活动,团队成员们不仅进一步接触到以南京绒花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认识到推广的最佳方法永远不是由上而下的强制保护,而是由下而上的自发传承。只要社会中每个人都真真正正的愿意行动起来,可以想见,未来的某一天,绒花这朵曾在中国古代大放异彩的美丽奇花,将在现代社会中再次焕发出其不败的生机来。
绒花开不败,人间有常春,常开不败的绒花,将会是中华古老文明赠予当今的永久之春!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3265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