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作为一种“借灯传影配声以演故事”的民间戏曲,已经在各种影视媒体盛行的时代背景下渐渐隐匿在历史的长河中,留其韵味让世人回味。为追寻皮影戏的踪迹,2019年8月22日山东理工大学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梦回陇东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甘肃省庆阳市环县进行调研,走入豫西,去领略那戏剧“活化石”的魅力。
“方寸白布做舞台,尺长皮影是演员。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在相关人员的带领下,梦回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环县文化馆,经文化馆工作人员介绍,时间队员对皮影戏有了大致的了解。据工作人员讲解,环县皮影戏源于古代道教音乐,形成于唐开元年间,至北宋道情音乐与陇东皮影结合,明清时期逐渐吸收当地民间音乐,形成环县“道情皮影”为主的皮影表演剧种。
“制作皮影是我的一项爱好,既可以学习传统文化,又可以陶冶情操,我会一直做下去的”我们偶遇的一位正在制作的文化馆工作人员向我们说到。当队员问道做皮影有什么比较难以克服的情况时,那位工作人员笑了笑:“要说难题,我觉得应该是从什么地方入手去学习,民间艺术这种东西不像你们学的数学语文有教材可以参考,,甚至可以说根本找不到专门教程,唯一的方法就是多像老艺人请教,然后自己反复试验摸索。”他拿着手中已经做好的几个皮影人物成品,眉眼间洋溢的是无法言喻的满足和自豪。走出文化馆之前,我们曾向工作人员探听皮影戏的演出时间,最后却得知当日无法见到“道情皮影”的演出。队员们心中无比遗憾,只能期待下次来的时候再去欣赏了。
团队成员了解到,以前的环县“道情皮影”传承,全部都是民间民俗文化的原生态传承。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网络传媒业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加之许多著名老艺人故去,“道情皮影”出现了传承人断档、口传艺术和传统技艺失传、古旧皮影流失等现象。原生态艺术演出的低回报,使“道情皮影”这一古老艺术的生存空间日渐萎缩。电视、电脑、手机的普及,让皮影戏更受冷落,看戏的大多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很多年轻人不看皮影戏,也听不懂戏文唱词,就算愿意看,也仅仅是凑凑热闹,大多并不了解皮影戏里的历史故事背景。
但是值得庆幸的是,“道情皮影”自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后,地方政府也逐渐重视起传统习俗的继承和发扬工作,而且,在我们离开环县后没有几天,敬老先生便给我们的队员发来一条微信视频,视频中,敬老先生带着年仅7岁的小孙子一起唱“道情皮影”,那清脆的童音、纯真的面孔,似乎能让人期许着“道情皮影”乃至全国像“道情皮影”这样的民间习俗的美好未来。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3214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