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遇昆明:乾坤不蔽西南境,金碧平分左右斑
海南大学大理白族民居彩绘调研团 李金朋
昆明,无愧于“春城”这一雅称,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昆明,一定是天朗气清,让人心旷神怡。昆明给调研团带来的第一个惊喜是七月就能闻见“何须浅碧深红色”——桂花的香气。中午大家在住处集合,下午便随着这些桂花香味开始了第一天的实践。
大家都被昆明市中心的地标建筑——金马碧鸡坊吸引,直奔那里。昆明人有“品字三坊”的叫法,其中出名的便是这金马坊和碧鸡坊,它们承载着昆明历史文化,倒不是因为建筑经历过多少年头,而是在各种历史原因下,不断被摧毁重建,断断续续见证着老昆明的兴衰变迁。出发前查资料,看得出金马碧鸡坊在昆明人心中的地位:护国起义军从这里出发,出征讨袁;滇军在这里出征台儿庄;后来民主运动兴起,民众也以它为起点,开始游行。不同历史场景下不同的金马碧鸡坊,修修建建都源于昆明百姓对图腾的崇拜,都是吉祥美好的象征。网上的老照片,金马碧鸡坊紧挨着那些小楼,底下穿梭着穿着马褂的市民,穿着草鞋的赶马人。现场再看,它们矗立在宽阔的水泥地上,互相为伴。牌匾上的碧鸡金马图腾反射着太阳光,精巧的建筑构造也能看出这是现代人所为确实(是1999年修建而成)。给我更多的感觉是距离感,是令人生畏的庄严威武。后来听说晚上的金马碧鸡坊是灯火辉煌的,很是好看。
来到昆明考察建筑一定绕不开林徽因、梁思成夫妇,他们在昆明近三年时光留下的足迹,成就了云南古建筑文化史、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他们更是在昆明,一砖一瓦,一草一木,设计建造了他们此生唯一的住所。绕到老街上,踏着整洁的青石板,我想起林徽因在昆明写过的《小楼即景》:
矮檐上长点草,也结过小瓜,
破石子路在楼前,无人种花,
是老坛子,瓦罐,大小的相伴;
尘垢列出许多风趣的零乱。
仿古建筑群全国各地有名的有很多,上海的城隍庙,南京的夫子庙,无锡的南长街……藏在巷弄里的总是那些咖啡馆、香水店,粗糙的工艺品,人群接踵摩肩,走马观花便也算寻味过这些经过历史考验的景点了。而昆明这条随着林徽因的诗夹道延伸而去的小街与那些泛滥的招摇过市不一样:老头们穿着白背心坐在门口下象棋,野猫盘在太阳底下眯眼睡觉,烤制的鲜花饼香味从街头飘到街尾,光怪陆离的云南古玩置在货架上看着游客来往。穿梭在文明街西巷洞巷青瓦土墙的巷子里,总有时空交错的感觉,只是少了几位奔走的人力车夫和挑着扁担的人。也是人少,就这样走走转转,我们竟在里面呆了一下午。
晚些时候,同行队友带我们走进藏在金马坊的傣家竹楼吃饭。傣味的料理方式不以高深见长,滋味主要是酸、辣。而所有味型的源头,都来自于野配植物和香料。店面很精致,整个屋子都像是用竹子编起来的,巨幅壁画也展示着傣族人民丰富的生活,我们围坐在壁画上一头寓意吉祥的“大象”前,桌子上摆满了我没见过的食物,柠檬鸡,烤三线肉,菠萝饭……而不善吃辣的我看着颜色鲜艳气味浓烈的菜肴又有些不知所措,最终还是对着包在叶子里的炒洋芋投了降。
出门继续在老街闲逛,其实整个街区里各条路都有自己好听的名字:南屏街、光华街、甬道街、文明路……我跟着整个团队迷迷糊糊的只管走。文明路上有家小小的东方书店很有趣,除了一整排的书架,操作间顶上一溜儿挂着的民国名人像,夺人眼目。林徽因、冯至、闻一多、林语堂、钱钟书、胡适……一张张黑白照,替主人讲述着这个书店背后的故事。我们一行都是文科生,自然对这个店爱不释手。仔细了解后才知道,这家店是按照1926年那会原址复刻起来的,历史上真的存在过这样一家店!想来记叙在汪曾祺散文中,那个西南联大时期贫苦的求知青年,卖字典淘旧书的书店也定是它的前身了。
来云南的游客往往先在昆明落脚,又各自奔着大理丽江而去。真正得到春城昆明滋养的永远也只能是生此长此的人们,他们能夏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即使在高度商业化的今天,他们也不会选择苦心经营一家“民俗酒店”,不会浪费这天时地利。也许不久以后,我还可以来到这个城市,藏在一栋小楼里,手边放杯普洱,面前摊开讲述西南联大、飞虎队的历史书,体验做一次昆明人。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3104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