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苏州市8月19日电(通讯员 金睿熙)
2019年8月4日,文学院中国当代大学生女性主义价值观调查研究实践团的三位小组成员,在中国的河南、四川、浙江、上海几个不同省市,各自开展了1-2场访谈活动,时长在约半小时到约两小时不等;访谈对象为电子问卷回收样本中随机抽取的男性1位,女性3位。
此轮访谈,由于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因此团队成员们都更为老练,没有再出现第一轮访谈时卡壳、双方尴尬的情况;问的问题也更有针对性,因此得到的回答也质量可观。本轮访谈获取到的信息,充分体现了人的思想的多样性,尤其突出的是生长环境不同导致的思想多样性。
早上十点半,第一位受访者如约而至,与团队成员在约定地点成功汇合。首先,团队成员向这位受访者朗读了团队撰写的声明,内容包括本团队的主要信息、承诺不会泄露受访者的所有回答,以及录音许可。在爽快地得到了肯定的答复、完成了一系列准备工作之后,访谈就正式开始了。
第一位受访者是男性,高考生源地是上海,大学就读于辽宁省的一所211学校的管理专业。对于“女性主义”,这位受访者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他第一句话便说:“我认为这个课题的主题非常贴合社会现实,最近的很多新闻都显示我们的社会在两性关系方面是有问题的。”因此在访谈过程中侃侃而谈,十分配合。
这位受访者首先向团队成员介绍了他学校里女生节的的活动流程,与成员研讨时预设的“3.7女生节”不同,这位受访者学校里的女生节不在三月七日,而是会在每年的十月、十一月里固定地开展“女生周”系列活动。这位受访者毫不掩饰自己对“女生节”的厌恶,以至于说话声音都瞬间高了起来,引人侧目。他表示自己能显著感受到两个地方的人在女性主义价值观上的差别,并为成员们描述了两地生活氛围中价值观上的区别,感情充沛,言辞间透露着愤慨与不满。
在之前的访谈中,一位在文科班、文科院系学习了三年的男性受访者,表达了对班级中人数稀少的男生,被迫搬运全班的课本这一经历的不满,认为女生即使力气较小,也应当有所分担,而不是袖手旁观,这样并没有达到“公平”;但这一轮访谈里出现了不同的声音,这位受访者对此表现出了接受与坦然,认为男生搬所有的课本“没什么大不了”,他认为这种区别是“个体对同一事件的不同看法”,但也承认,一直以来男女数量均衡的生活环境,对他的女性主义价值观产生了影响。
在访谈的最后,这位受访者提出了对女性主义理论的迷惑,小组成员对问题一一进行了耐心的解答和初步的普及,并推荐了《第二性》等著名的理论著作。受访者还提及了对相关专业理论普及活动的期待,希望在大学校园里能有获得相关知识的渠道和专业指导,并且希望活动可以“不多占用课余时间”、“形式活泼不死板”。还认为可以相应设立“男生节”,旨在呼吁男生在日常生活中更有责任感,也通过“男生节”、“女生节”加强班级内部成员的交流等建议。
图为第一位受访者正在接收采访(记者 金睿熙 摄)
随后进行了当天的第二场访谈。第二位受访者对“女生节”的起源没有了解,充分了解节日的起源及发展现状之后,她对女生节的接受也没有发生转变。受访者表示,自己学校里的女生节,以鼓励在校女生独立自主、勇敢做自己为主题,活动形式活泼新颖,颇受同学们的喜爱,参与者众多,与其他受访者心中对女生节的“刻板印象”完全不一样。这位受访者在访谈的最后认真地说:“我会在以后的几年里继续积极参与学校女生节的活动,并把这份鼓励永远记在心里,在未来的生活中践行独立自主的精神。”
图为第二位受访者接受采访(记者 王柳依 摄)
第三位和第四位受访者随后也一一认真接受了访谈,说出了自己的内心想法。团队成员向受访者表达了感谢。
图为第三位受访者接受访谈(记者 刘茜 摄)
让人惊喜的是,每一位受访者都表达了对小组研究结果的期待和对研究的支持,这给了小组成员很大的前进动力。通过这几场深度访谈,小组成员了解到了更多作为样本的受访者内心思考问题的逻辑,把视野不仅局限在回收问卷冷冰冰的数字上,也更关注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这是对问卷回收答卷的最好补充。此外,访谈中出现了小组成员研读的理论中未涉及的观点和想法,使得课题更加紧扣主题、研究结果更能体现“中国当代大学生”的所思所想和心理需求。这轮访谈活动的开展,对最终研究报告的撰写,是很有意义的。
(中国当代大学生女性主义价值观调查研究实践团供稿)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3097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