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鹤壁民歌保护发展建议
依据当前鹤壁民歌的发展现状,经团队成员商议,现就鹤壁民歌的继承和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1.建立民族地方传统音乐博物馆。采用全面收集、集中贮存、科学管理的办法,使保护对象能够得到妥善的保养与维护;举办相关展览,通过实物展览(如鹤壁集古瓷窑出土的唐代乐器等)和音频播放(已有的民歌资源如《绞井号子》《打夯歌》等的放送)相结合的展览方式,使外界人群有更多的接机会,增强其对于地方音乐文化的兴趣,主动了解地方文化;
2.积极探索“民歌+”的发展模式。将现有的民歌元素和其他领域相结合,扩大民歌传承创新的发展空间。如将民歌的曲调和流行歌曲的元素相结合、通过民歌元素变换而来的具有鹤壁特色的文创产品、拍摄民歌相关的影像等;
3.优化和加强民歌的传承和保护机制。设立民歌保护的专门职位;通过市级平台“淇园春擂台赛”的作用,使民歌走进鹤壁的千家万户;给予相关民歌从业人员一定的补贴和奖励。
四、鹤壁民歌情况概述
(一)鹤壁民歌的历史渊源
鹤壁市区和所辖浚县,古为殷商帝都,武丁,武乙,帝乙,帝辛都于此,卫都于沫(今淇县),赵都中牟(今鹤壁西郊),秦末汉初项羽封司马印为殷王,亦都朝歌(今淇县城),为中华民族文化发祥地之一隅,人文会粹,堪称歌舞之乡。
鹤壁地区民歌源远流长,殷商时期,鹤壁地区为商都畿内之地,经济文化比较发达,《诗经》中的“邶风”“,庸风”,“卫风”即采自鹤壁一带民间。据考古成果显示,曲艺说唱艺术成为鹤壁民歌的“转变”,其兴于唐,盛于宋,历经元,明,清至今。不仅殷商秦汉轶事多为演唱内容,而且此时的鹤壁山区,正是东汉末年红巾军一部黑山军的根据地(今市郊黑山),隋末瓦岗军起火之所(浚县),宋朝名将岳飞的家乡,元末明初罗贯中隐居著作之所在,均为民间歌曲创作提供了素材。加之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兴起,儒家端木赐(即自贡,浚县人)的影响,寺庙林立,更促进了鹤壁地区民歌文化的繁荣。
(二)鹤壁民歌的重要发展阶段
从鹤壁民歌发展的状况来看,主要存在两个重要发展阶段,即煤矿蓬勃发展阶段和抗日战争阶段。
鹤壁采煤历史悠久。东汉时已有记载。宋代位于鹤壁市鹤山区鹤壁集镇古娄河村的采煤遗址,是我国乃至世界迄今发现开采最早的一处古代采煤遗址。其规模为当时较大型煤矿,能容百人之众。古人已掌握了先进的采煤和排水技术,就当时的科学条件来说,极具代表性。
鹤壁蒸蒸日上,乌金滚滚汪洋。鹤壁煤业的大规模开发,是在解放后。1957年,鹤壁以煤立市,全市人民短短几个月,在井筒建设、巷道掘进、地质勘探、采煤技术革新等方面,接连创下了全国煤炭系统15项新纪录。1958年,为了支援鹤壁建设,从全国各地汇聚的煤炭大军再接再厉,又创下了74项全国新纪录,成为全国煤炭战线的一面旗帜。为统一力量,一领众合,劳动号子便应运而生。由于鹤壁是煤矿区,在解放之前,为方便用钢丝绳从井内绞煤,便产生了节奏鲜明的绞井号子。而解放后,随着机械化的运用,号子大多失传,打夯歌(见附件)、打硪歌等流行,音调相近,但有中快慢速之分,铿锵有力。
除此之外,抗战时期亦是鹤壁民歌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1937年日本的侵华战争,其战火也烧到了河南鹤壁、汤阴一带。日本是个缺少能源的国家,便想对中国的资源进行掠夺。鹤壁煤矿里鹤壁矿工们用性命开采出来的优质煤被日军用汽车运到了山东、河北的海港码头,再装入货轮转运到了日本。华北沦陷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日军展开了殊死较量。刘伯承师长和邓小平政委对林县、安阳、汤阴等县开展抗日斗争,陈赓旅长带领八路军进驻鹤壁,破坏了日军的运输计划。矿工们配合八路军炸毁日军的碳矿,使矿井陷入瘫痪,直接打击了日军。有很多矿工加入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组织,因此抗日游击队的队伍不断扩大。直接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在此时,遗留下许多鼓舞精神,希望能早日赶退敌人的民间歌曲,传唱至今,昭示着我们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3083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