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地北勿忘乡音,传统文化植根乡情:南财人探究苏州方言与苏州曲艺二者关系及其保护问题
在普通话主导的社会语境中,方言的生存空间日渐狭窄。人们忽视传统昆曲,评弹艺术的魅力,欣赏方言了解方言的途径也同步缩减,而对方言的文化的不了解,又导致了对传统艺术的远观态度。
近日,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吴声胜有声”实践团队奔赴苏州,开始探究苏州方言与苏州曲艺二者关系及其保护问题的暑期社会实践调研之旅,旨在了解苏州方言与曲艺的生存情况,探索长远有效的传承之道。
走进博物馆,探寻昆曲和评弹的前世今生
在苏州,调研团队走进了中国苏州戏曲博物馆。进入馆内,团队成员就被馆内陈列的评弹艺术系列展品深深吸引。讲解员为组员们介绍了评弹:“在祖国曲艺的百花园里,评弹是独具特色的一个品种。过去曾称评话为‘大书’,弹词为‘小词’。从内容上看,大书讲述古往今来,日月风云、沧海桑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那种天下大事者为多。‘金戈铁马。国家兴亡’,形式上无弹唱;小书表现家庭之事者为多,春花秋月,家长里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小桥流水人家,红楼青楼革亭一类,‘才子佳人,儿女情长’。形式上有说有唱。现在二者常穿插结合,不严格区分,统称‘苏州评弹’。”
而后讲解员向团队成员介绍起苏州昆曲著名曲目《牡丹亭》:“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它描写了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字字珠玑、韵调优美、含情韵意的曲调把听众带入感人的爱情故事中。”团队成员相继戴上博物馆准备的耳机,倾听,直至曲罢,无人出声,无人离去,皆沉浸在那缠绵悱恻的情意与婉转唱腔之中。
队员在中国昆曲博物馆门口的合照 (保安 摄)
专访传承人: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传承要“从娃娃抓起”
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们采访了评弹艺术传承者程伟祖老师。程伟祖老师,祖籍安徽黄山,祖上考上状元后来到苏州,是真正的老苏州人。在二十八岁时,他“半路出家”,开始接触评弹。程伟祖老师退休后便一直与周丽娟老师在严家花园传承评弹文化。一有机会,程伟祖老师便会去校园内传播评弹文化。
据程伟祖老师所言,在如今国家大力提倡保护民族特色文化的前提下,我国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地方文化仍然存在地方戏曲传承不力、地域方言逐渐失传的局面。他认为,苏州方言发展现状不容乐观,要从娃娃抓起。的确如此,随着中小学教育普通话普及,方言出现频率少之又少,很多苏州本地人对方言还不及外地人那么有兴趣,这一问题值得深思。对于方言戏曲传承问题,程伟祖老师补充道:“希望我们这一代人不要沉迷于肤浅的网络娱乐带来的快感,我们应当多汲取一些戏曲文化知识,思维中多一些传统文化的渗透,才能让当今传统戏曲看到希望之光。”
听了程伟祖老师所言,一位队员有感而发:“程老师对于评弹传承作出的贡献令我们惊叹,退休后仍然致力于传播传统文化的事业,‘传承要从娃娃抓起’,程老师一直在用实际行动践行。作为传承文化的青年力量,我们的责任更加义不容辞。对待苏州方言和戏曲文化是这样,对待其他传统文化也是这样。传统文化是根,应当是我们的出发点、精神动力,而不是在发展中被抛弃。在各种娱乐乱象渐欲迷人眼的当下,不忘文化的初心,方得发展的始终。”
程伟祖老师和队员们亲切交谈 (园内工作人员 摄)
探寻平江文化中心,感悟地道的评弹艺术
经过几天的调研,队员们对苏州方言和评弹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于是一同前往本地人心中听评弹的首选去处—平江文化中心,亲身体验地道的评弹艺术。
团队成员们发现廉价的票价与演出水平不太相符,这样的一场演出收益可谓是微乎其微,如果不是真的热爱,恐怕很少有人能坚持下去。对于年轻的演员来说,从事曲艺工作不仅要付出艰辛的努力,而且也很难借此维持生计,传统文化传承之难,这仅是可见的一隅。
演出结束后,在门口,一位当地爱好评弹的市民向实践团队表达了他的担忧,他有些失望地说:“你们外地人听是肯定听不懂的,就连现在的苏州小孩都不懂,你们看看那堂屋里坐的全是老头子,老太婆,现在的年轻人哪里听这些呦,天天就抱着一个手机在那,唉……”另一位当地市民也表达了他的看法:“苏州评弹无人听,苏州话无人懂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当地的年轻人没有好好传承,外地人却又似乎少了那么一点说苏州话的天赋。”
庄佩佩老师 《三戏龙潭》评弹演出现场 (戴紫霜 摄)
调查发展现状,聚焦大众传承意识
同时,队员们以街头随机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当地人进行了调研。整理并统计了线上线下调查问卷的数据情况。
队员在平江路街头进行随机问卷调查 (黄昊晨 摄)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图表其一:20岁以下受调者对苏州方言的了解及感兴趣程度
调查数据显示,20岁以下答卷成员中,56%受调者对苏州方言的了解程度为零,而能够熟练运用苏州方言的人数仅有12%。不过,在普通话普及的今天,20岁以下年轻人中,绝大部分人虽不了解苏州方言,但是对苏州曲艺却并不排斥甚至是非常感兴趣,对苏州曲艺完全不感兴趣的仅有20%。支持传承苏州曲艺和保护苏州方言的人分别占比87.5%和91%,大部分人支持且重视传承苏州传统文化。年轻人对方言并不排斥只是能够接触的机会很少。进一步分析对方言的了解渠道可知,调查对象大多数是通过网络媒体来了解苏州方言与曲艺,占比69%,这也跟现在网络媒体的普及相关。也有一些参与者是通过苏州园子茶座、杂志书籍和其他方式了解。
由此可见传承发扬苏州曲艺和保护方言的未来是光明的,但人们对此的认知还有待提高,传承和保护苏州曲艺和方言须做到进一步拓宽宣传渠道,线上线下宣传并行,巧用吴语魅力,也能为戏曲传承添彩,学校和作为传承主力的青年任重而道远。
苏州传统文化的传承岌岌可危。前人在这大弦嘈嘈切切,小弦错错杂杂,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声韵中所迷倒,几十年后,苏州的巷子里是否还能传出这熟悉的声韵,在曲中听闻那吴语之声。且看今朝。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3083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