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五四风雷,看峥嵘岁月——五四时期的上海缩影”暑期实践团队来到上海的第一站是三山会馆。
据介绍,会馆原建筑处在半淞园路239弄引安弄15号内,被包围在深巷民居之中,是上海保存最完好的晚清建筑。但是团队成员此行的目的是挖掘三山会馆另一重要的意义——南市工人纠察队的指挥部和南市党组织活动的场所。
五四运动在北京开始后顺速转移到上海工人界,从此,工人阶级领导的无产阶级斗争走上了历史的舞台,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至此之后,上海的工人运动与中国革命的风云变幻息息相关。1926年10月、1927年2月和3月,上海工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响应北伐、推翻军阀政府在上海的反动统治,先后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指挥部就设立于此。1927年3月21日,上海工人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南市是包括上海县城在内的广大沪南区域,以法电、华电、铁路工人为主的工人纠察队分别攻克淞沪警察厅,大南门电话局、南火车站,占领了沪军营司令部和高昌庙兵工厂,起义在4小时内取得胜利。
三山会馆是城市发展的见证,也是移民城市、多元文化形成重要的组成部分。2010年上海世博会,三山会馆作为展馆之一向全世界的人展示了上海的历史。在五四运动一百周年之际,暑期实践团队成员再次来到这里,抚上斑驳的砖红墙壁,在新旧变换的震撼之中透过历史的重重迷雾,探寻五四精神在上海留下的印记,感悟上海工人运动中工人们坚定的决心和行动的信念,思索百年之后他们如何从这精神中学会奉献青春。
五四运动前后,各地的先进分子,包括许多先进青年,组织革命团体,出版进步刊物,宣传新思想,传播马克思主义,多方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新青年》是在青年中最有影响的刊物之一,被蔡元培称为“‘五四’运动时代之急先锋”。
在百年后的今天,团队成员来到了新青年编辑部旧址,曾经只存于书本中的景象,现在真实的呈现在眼前。它至今仍静静地隐在曲里拐弯的箭杆胡同里。经历了百年的风雨,它已衰败不堪——门楼残损破旧,院内拥挤杂乱。正在翻新中的它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成员们无缘见它本来的风华,但是每一块斑驳的墙砖都见证了中国革命的历史。
看到纵横的钢架,听到装修的轰鸣,团队成员本来有些失望,但是打算离开之时,他们遇到了一位热心的大伯,作为生活在旧址附近的老居民,他对此深感自豪,得知团队成员为了探究五四时期的上海专程赶往,向他们热情介绍了隐藏在这小小门内的风云历史。《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位于今南昌路100弄2号,隐藏在四通八达的小巷内,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由此向东即为中共一大会址,向北即为中共二大会址和共青团中央机关旧址,《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处于中心位置。如果说中共一大宣告了全国性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的话,那么在这“一朝分娩”之前,其实还有一个宣传马克思主义、建党的过程,这就要追溯到这条百年老弄堂。老伯向他们讲述了陈望道先生的故事:1920年,陈望道应陈独秀之邀,到上海参加《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在他主持《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后,《新青年》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还译介了大量的革命论著。在坊间,还流传着陈望道先生一边专注地翻译,一边吃粽子,竟把墨汁当作红糖蘸着吃了的故事。
中国工人和青年从五四运动起成为了中国革命的主力军,三山会馆和《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如今,这些百年建筑仍在引领一代又一代青年继承五四爱国主义精神——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
(苏州大学文学院“忆五四风雷,看峥嵘岁月——五四时期的上海缩影”团队供稿)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3018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