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上海8月15日电(通讯员 杨紫燕)五四运动以来出版社时代责任变迁研究:以商务印书馆为例实践团队来到了上海历史博物馆,以上海作为近代中国历史的缩影,了解中国出版行业的兴衰,看那峥嵘岁月中的思想与进步。
团队首先来到上海历史博物馆东楼序厅,特色的多媒体互动装置一下吸引了队员们的注意力,激起了大家对接下来的参观的兴趣。大家来到“近代上海”厅,队员们对近代上海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了认识,着重领会到近代上海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大本营,在全国的救亡图存、民族复兴道路上的重要贡献。
近代上海是文化传播的中心,团队随机采访了参观者,“您对于五四运动前后在上海产生并发展的出版行业有什么了解吗?它们对五四运动有什么样的意义呢?”,大多数人只有零碎的印象,可以说出著名的报刊和出版社,认为它们传播了新思想和文化,但具体功能就不太清楚了。由此可见人们对近代出版行业的了解还不够充分。出版报刊作为文化重要载体和传播手段,大众的认识缺失可能导致与当时的思想和文化产生隔膜。但在参观的过程中,大家对出版行业逐步有了整体全面的认识,经过团队整理与讨论,出版导向更是清晰明了。“鸦片战争以后,上海开埠,在外来文明与资金的推动下,上海的报刊出版行业生发并不断发展。最先报刊以商业目的为主,随着社会的发展、时局的变动,宣传新思想、新文化,再到后来关注日常生活。”队员杨紫燕如是说道,为大家梳理了近代上海出版主题的变化。
代表性的商业报刊有1872年4月上海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政治类报刊中影响力较大的有《时务报》《新青年》等。《新青年》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倡导民主、科学和新文学,成为吹响时代号角的先锋。在近代上海的报刊中,文艺类的报刊所占比例最大,如《小说月报》、《礼拜六》周刊等,大大丰富了市民的精神生活。
本次参观队员们收获良多,大家做了满满当当的笔记,对近代上海的报刊出版情况有了整体感知。数量种类繁多的报刊,凝聚着时代的思想火光。上海在文化教育领域的地位与作用可见一斑,这让队员更加明晰了此次实践的意义,坚定实践的目标:览出版兴衰,忆峥嵘岁月,追寻先辈的脚步,传承他们追求真理的精神与开放进步的思想。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2977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