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湘潭大学青年传媒中心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社会实践团走进芙蓉镇居民区,开展调研活动并进行对永顺县非遗传承人的采访工作。
阳光似火般滚烫,上午,社会实践团不畏盛夏骄阳,顶着淋漓的汗水向当地居民发放有关“新媒体推动非遗传承和文化旅游”的调查问卷。本次调查问卷围绕居民经济收入、非遗项目知名度及发展状况了解度、新媒体对非遗项目影响作用等展开。团队成员与当地居民积极交流,居民们向团队提出自己的建议。
下午,社会实践团连线酉水船工号子非遗传承人——郑木生。73岁的郑木生老先生,是猛洞河船号子、酉水船工号子、土家族挖土锣鼓歌三项非遗项目的传承人。
酉水河是湘西人的母亲河,是湘西与外界物资交流和文明传递的主要渠道。水运的发达带动着水上劳动的发展,也诞生了船工号子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由于船上劳动强度不一,内河航行环境不同,船号也随之改变。劳动强度大,河水湍急,操作紧张,船工们需协作紧密时,多唱节奏快的劳动号子;在风平浪静,平滩行船时,则唱触景生情,抒情性更强的号子。
郑木生老先生师从非遗传承人向兴强老师傅,当问及非遗传承问题时,郑木生表示:“船工号子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是过去沿用下来的精神文化,没很多人不愿学习。”随着年龄的增大,郑老先生希望能够尽快培养出优秀的传承人,不让这一特殊艺术表演形式失传。他对传承人的选择做出要求:传承人对待船工号子的学习要有认真端正的态度,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有信心,有决心,有责任感。
郑木生先生还为大家演唱了一段摇撸号子,年岁已高,但是那铿锵有力的声音仍然触动着电话这一头的社会实践团队。郑老先生坚定地说到:“船工号子是先辈船工们创造出来的精神文化遗产,它优美动听,可以搬上文艺舞台。号子作为一种文艺财富,更是一种力量。作为后来人我一定会把这个精神财富传承下去!”
酉水号子经过历史的沉淀保留至今,相信在将来,它依然会回荡在酉水河畔,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湘西儿女。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2892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