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户苗寨百年“契约社会”
——锦屏县河口乡文斗苗寨调研报告#FormatImgID_0#
提到苗族,我们时常会想起苗族姑娘美丽的服饰和甜美的笑脸,在我们的印象之中,苗族一向是能歌善舞的民族,然而我们对他们的传统建筑知之甚少。7月19日,在黔东南细雨蒙蒙的早上,我们踏上了前往河口乡文斗村苗寨的行程。
随着车在盘山公路上曲折向上,黔东南的神秘慢慢展现在我们眼前,崇山峻岭连绵不断,细雨蒙蒙变成了滂沱大雨,清水江被薄雾所笼罩,雨水裹挟着泥土随着山坡流下,在崎岖的山路上形成了大大小小的瀑布,车子在山间孤独地穿行,在浓雾中缓缓而上。
经过了大概两个小时的车程,我们从锦屏县城来到了文斗苗寨。文斗苗寨是中国现存保存最完整的苗族聚居地之一,苗族人口占全部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九。悬崖下的清水河蒙着雾气,而远处的山峰也被云朵所笼罩,一副圣景映入眼帘,经过了长途跋涉的大家,都在下车的一瞬间发出由衷的感叹……
走进苗寨,依山而建的吊脚楼、刻着铭刻历史的青石板、还有枝干虬曲苍劲的古树,无不在向我们彰显着古寨独一无二的魅力。走在光滑的青石板台阶上,看着村中民居门槛前闲静的猫猫狗狗,院坝里互相打闹的鸡仔鸭仔,还有嬉戏玩耍的少年孩童,这不就是五柳先生笔下桃花源的场景再现吗?
古寨历经了数百年的风雨,直到今日仍然生机勃勃。文斗森林覆盖率达95%,村里百年以上的古树有1000余棵,有银杏、红豆杉等30多个珍稀树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红豆杉300多棵。
在文斗古寨门处有一块刊刻于清朝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的“六禁碑”,虽然历经风霜但字迹依稀可辨:“禁:不拘远近杉木,吾等依靠,不许大人小孩砍削,如违罚银十两”“禁:四至油山,不许乱伐乱捡,如违罚银五两……”在“六禁碑”旁,还有一块比“六禁碑”晚立10多年的环保碑,碑文对林木管理做了规定:“此本寨护寨木,蓄禁,不许后代砍伐,留以壮丽山川。”
这些古碑,就是文斗保持绿水青山的密码! 200多年来,恪守古训,守护绿水青山的理念在文斗人心中深深扎根。如今,借助生态优势发展乡村旅游,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成为文斗人新的共识。
据寨内讲解员介绍,寨中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契约文书。这些被统一命名为“锦屏文书”的契约文书,是清水江流域自明清至民国时期,苗、侗民众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反映林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以及民间习俗、生态环保、区域经济、民俗文化、社会变迁的历史记录,它是我国乃至世界保存较为完整、系统、集中的重要历史文献和珍贵民间档案,价值堪与“敦煌文书”“徽州文书”比肩。2010年,“锦屏文书”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通过走访和调查,我们了解到文斗苗寨虽然保存着大量的传统苗族的木结构建筑,但是因为当地过于潮湿多雨,地质灾害频发,导致其数量在逐步减少,寨民们的生命安全收到自然灾害的威胁,加之当地交通不便、其大多的木结构建筑为就地取材,无法经过干燥等加工处理步骤,其强度远远满足不了需求。这些情况仍需改进。我们发现,这里虽然交通不便,多雨潮湿,但是寨民们的生活幸福感很高,亭子里乘凉的老奶奶虽然牙已经脱落但却仍旧拥有着一头黑发,他们发自内心的微笑深深地触动了我们感知幸福的心灵。
目前,文斗已建有多家农家乐和客栈,吃上“旅游饭”的村民日子越来越红火。为提升旅游发展质量,锦屏县投资修建了由资料信息中心、专家工作站和接待服务中心组成的“文斗生态博物馆”。文斗的风光与文化,村民的质朴与热情,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如今,文斗已经成为锦屏县知名的旅游村寨。世代相传的绿色理念积蓄起绿色发展的潜力和底气,古老的文斗苗寨紧抓新时代的发展机遇,正在迸发出更加强劲的动力,孕育着更加美好的前景。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2821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