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乘着午后清风,“华韵悠扬,青脉相承”——苏州大学文学院中国传统文化公益课堂实践团队再次来到了苏州工业园区图书馆。今天,团队将以独特的“爱国诗词剧”形式,带领学生们穿越千载历史,回溯古今兴亡,承先贤遗志,析《离骚》真情。
在课堂开始前,主讲人崔徐阳同学提出了一个小问题:“同学们,你们印象中的屈原是什么样子的?”同学们异口同声回答道:“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同学们的热情都被充分调动起来了,纷纷全身心地投入到今天的课程中。
课堂的第一部分内容是组织观看央视纪录片《楚国800年》的剪辑片段。紧接着志愿者老师重点梳理了《离骚》开篇一段的字词句意,小朋友们在听完一遍后就掌握了大致句意,顺利完成老师设下的难题,出色的表现令人惊讶。
课堂中间还穿插着志愿者们身着汉服的情景表演,三幕精炼的对话展现了屈原的一生,仿佛将在场的小朋友都带到了暮春的汨罗江畔,见证了屈原与渔夫之间的世纪问答。
本次课堂最让人眼前一亮的则是每一部分的内容都采用不同的背景音乐来营造氛围。有的曲调雄壮悲凉,有的华丽凄美,让孩子们换一个角度来欣赏这一作品。当有小朋友认出课堂最后的音乐是《平凡之路》时,老师给出了这样的解释:
“有人曾用这首《平凡之路》的的曲子来唱过《离骚》的词,而老师发现这两者的情感有着许多共通之处。《平凡之路》中最后的歌词是‘我曾经问遍整个世从来没得到答案/我不过像你像他像那野草野花/冥冥中这是我/唯一要走的路啊’。这正是屈原一生的写照。”
在课堂即将结束时,主讲人再次提出了一个相似的问题:“请用三个词来形容现在你对屈原的印象。”孩子们沉默了片刻,随即便争先恐后地抒发自己的想法。
有两个小同学的回答令人印象深刻,其中一个小女孩说:“我觉得第一个词是爱国,因为无论这个国家变成了什么样子,他都没有抛弃它。第二个是想象力,因为老师刚刚讲到,屈原神游天地,他去到天上向天帝讲述自己的理想,后来还驱使神灵,看到了龙凤……”“老师,最后一个词我认为应该是坚定,大家都知道屈原一直留在他被放逐的地方,不愿意去别的国家,最后选择了跳江而死。这是他的傲气,更是他对于故国坚定的热爱。”另一个稍大一些的孩子争着补充道。
本节课堂的初衷是结合人物的故事内核、精神内涵与孩子进行深入探讨,从而让孩子们做到全方位、立体化地去认识一个文化名人以及他的代表作。在阅读碎片化和人物标签化的今天,屈原在大多数人心中已经被简化为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而他的身世,他的政治遭遇,他写下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长篇浪漫主义抒情诗《离骚》背后的悲愤与辛酸,他“美政”的理想,都渐渐退隐到了幕后。但经过一节课的学习,屈原在他们心里已经不再是一个被打上“爱国”标签的单薄形象,而是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诗人和怀才不遇的政治家。这也正是这节课所希望达到的最好的效果。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2782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