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杭大运河全长3200公里,横跨中华大地南北的磅礴里程中,沟通融汇了京津、燕赵、齐鲁、中原、淮扬、吴越等地域文化元素,以及水利、槽运、船舶、商事、饮食等物质文化形态,更有数以千计的文化遗产,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和源远流长的历史故事。运河文化,仿佛一部包罗万象,卷帙浩繁的百科全书,作为大学生,我们如何解读她呢?
苏州大学传媒学院、艺术学院“重走运河路”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选择了运河上一南一北两个重要节点城市——山东济宁和江苏苏州,通过对比研究,解读运河文化。今年7月,团队成员们分别走进了两地的运河博物馆,感受京杭大运河博大精深的历史魅力。
在济宁博物馆,通过参观馆内的石碑石刻长廊、宋代铁塔、声远楼等文物,队员们了解到,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邗沟,此后隋炀帝在此基础上凿成、疏通了以洛阳为中心的横贯九省的南北大运河。元世祖忽必烈开凿济州河、会通河、通惠河等河道,截弯取直,建成了中心在济宁的京杭大运河。而济宁也是在元代运河航运的带动下,从一个破落的小县城发展成为商贸发达,百业兴旺的“中国运河之都”。
馆内藏有的27座运河两岸出土碑刻大多已经字迹斑驳,队员们通过仔细辨认、拍摄,整理出了如张楷墓志铭碑中记载的“疏凿泗、汶二水会与济,达于淮,北导汶水通于利津”河道治理策略;清嘉庆“永宁会馆”石碑记载的江西旅济商会建造会馆的故事;清代“惠徧河壖”德政事迹等内容,成为队员们研究济宁地区运河历史变迁的重要资料。
在苏州大运河遗产展示馆,先进的声光电等科技手段讲述着京杭大运河的“前世今生”。作为大运河沿线首个专题遗产展示馆,该馆注重利用互动体验装置实现现代观众与古老运河文化的对话,点一下屏幕,就能看到从公元前514年至今,苏州大运河的变迁路线。
值得一提的是,队员们在馆中看到了清乾隆二年(1737)所刻的《奉宪勒石永禁虎丘染坊碑记》碑,该石碑被称为我国最早的水质保护法。队员们在解说员的指引下仔细辨认,依稀读出苏州府当时颁布对虎丘设立染坊污染水质的禁令概况。由于古代苏州染织业就十分发达,染料中添加的明矾等化学物质,以及铜、铬等金属严重危害运河水质,出现“满河青红墨紫”的景象,导致“渐致纠壅河滨,流害匪浅”,水质恶化,气味呛鼻,“各图(村)居民无不抱愤兴嗟”。 苏州府遂颁布禁令“勒石永禁虎丘开设染坊”,所有“染作器物,迁移他处开张”,“如敢故违,定行提究”。令行禁止,从此虎丘又恢复了青山绿水。
习近平总书记说,“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运河通南北,文明贯古今。作为“活的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是展示我国多样文化的精彩长廊,值得当代大学生深入学习和持续发掘,更需要全社会有识之士积极发扬与共同保护。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2758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