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已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大运河是与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大运河文化的重要指示。2019年7月,苏州大学传媒学院、艺术学院2017、2018级共十五位同学,组成“重走运河路”暑期实践团,分别深入“中国运河之都”山东济宁和“历史文化名城”江苏苏州,通过对这两座京杭大运河流域重要城市中运河历史遗迹的考察,展开南北对比,深入学习运河文化的丰富内涵,探究运河文化遗存的保护情况,调研运河文化的传承发展,为运河文化保护助力。
7月6日凌晨,经过近10小时的绿皮火车颠簸,“重走运河路”实践团济宁小分队的队员们抵达了位于山东西南部,京杭大运河中段的“中国运河之都”济宁,开启为期五天的运河之旅。
“京杭大运河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济宁市运河文化研究会会长杜庆生教授动情地说,“山东段运河处在京杭大运河的中枢位置,是整个运河的关键区段,济宁河段则是关键中的关键,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有一个居高临下的南旺”。在位于济宁市汶上县境内的大运河南旺枢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队员们看到了这条特殊的运河故道。杜庆生教授介绍道,南旺段运河是运河全线的至高点,有“水脊”之称,其地势北比临清高90尺,南比江苏的沽头高116尺,形成了一个两端低洼中间隆起的拱桥状地貌,如何保证水源,让浩浩荡荡的漕船通过这百尺水脊,成为当时运河通航最大的难题。为此,元世祖忽必烈下令开凿自济州至须城安民山长达200余里的运河河道,并筑坝遏汶、泗水入运河行运,从而解决了水源问题。又在运河上建立了三十六座水坝调节运河水位,并在此之后又凿通了会通河,使其与济宁地区原有的运河河道相联,这才有了今天京杭大运河全长1700多公里,沟通五大水系的雄伟格局。
济宁因运河而兴,在“政莫重于治河,功莫大于漕运”的年代,济宁一直因风景秀丽,商贾云集,而富有“江北苏州”的美称。而在元明清三朝逐渐兴起的运河文化同济宁地区古老的儒家文化交融碰撞,形成了济宁地区独特的运河文化内涵。儒家文化的敦厚仁义和运河文化的开放包容有机融合在一起,衍生出了以“沟通、包容、创新”为核心,以诚信谦和的工商文明为主体、以“敢于担当、鼎力革新”的“运河精神”为特质的济宁运河文化。
行走在济宁街头,随处可见这种独特运河文化的烙印,和济宁人民相处,也时常让人感慨孔孟之乡的敦厚儒雅。重走运河路,既让队员们树立了对民族文化的强烈自信,也更让队员们感受到弘扬民族文化的任重道远!“重走运河路”团队还将继续努力,持续调研,用自己微薄之力努力弘扬优秀运河文化,让古老运河重新焕发勃勃生机!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2758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