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苏珮馨)7月16日至7月30日,“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赴山东省菏泽市暑期实践团”响应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号召,随学院师生组成的调研团赴往山东省菏泽市,开展为期14天的调研。调研团先后赴往菏泽市鄄城县、东明县、巨野县、单县,通过个案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县扶贫办、村级两委、经济能人和贫困户进行多方了解于走访,以全面总结菏泽市脱贫攻坚工作取得的成效,系统梳理菏泽市脱贫工作的创新做法,为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提供菏泽样本。
宏观拟蓝图,对话两委道政策
每抵达一个县城,调研团便先行赴往当地扶贫办,以从整体层面了解当地贫困状况与扶贫政策。据鄄城县扶贫办韩主任介绍,整个菏泽市都从县级、乡镇、村级三个层级设立了较为系统的扶贫组织架构,以上传下达、协调配合。
令各县级扶贫办感触颇深、也令调研团成员耳目一新的,便是菏泽市近年来实施的关于扶贫专项资金与整合资金的政策。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山东省逐渐发展出了 “省盘活资金,县灵活分配”的资金整合方式,以更好地体现了县一级的自主发展意图,并整合各方资金以集中力量办大事,扩大农业产业规模,提高生产效益。
在向县扶贫办了解宏观政策的基础上,调研团综合考量多方因素,从4各县中各选取一个典型村落,对当地的村支书、经济能人和典型贫困户进行了访谈与问卷调查。不论是巨野县刘土城村独具创新的乡村夜话,还是单县八达村势头猛烈的西瓜产业,菏泽基层都呈现了不可多得的靓丽色彩。
对于人情网络复杂的农村社会,东明县小井镇裕兴屯村的第一书记——陈书记便表示,要从集体记忆入手,唤醒百姓共建美好家园的动力。借以典型家风与文化,于兴屯村重新修缮宗祠,使之成为以文化教化群众的场所;通过走访与集资,于兴屯村修建了孝老敬亲屋和活动广场,使过去流传的“等死队”变为如今的“夕阳红“;运用宣传与号召,于兴屯村重唤乡贤的力量,使能人强人成为村里的领路人。
在一个个访谈中,调研团收获了带着泥土气息的滚烫乡村记忆。
微观促落实,促膝百姓话家常
除了向村两委了解本村的扶贫情况外,调研团成员将问卷调查作为辅助形式,对当地贫困户进行了走访调查。占致贫原因比重最大的,莫过于大病。对于生存条件初步满足的贫困户来说,医药费成为了家中的重担。近年来,在合作医疗、扶贫补助等政策得以落实后,贫困户的生活压力有所减小,生活有了保障。
在调查的过程中,调研团成员对话了内生动力较强的典型贫困户。尽管身体欠佳、条件有限,鄄城县葵堌堆村的王大爷还是借着小额贷款的便利养了几头牛,在逐年扩大规模的过程中,王大爷体会到了自身努力与政府支持的重要性。“自己能干还是要干,不能让国家白支持。”的确,扶贫先扶志,只有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扶贫脱贫才是可以落到实处的长久之计。
在一个个走访中,调研团感受了象征基层工作晴雨的群众感官。
实地观产业,参观园区促振兴
结束访谈与问卷调查后,调研团成员参观了具有“产村融合”发展趋势的产业园区,以切实了解各县各村的扶贫产业发展。
曾因牡丹而闻名的鄄城县,在近年来通过独具特色的“扶贫车间”再次走向大众视野。宽敞明亮的车间不仅对接了企业的富余订单,更为当地百姓提供了就地就业的机会。据悉,因在扶贫车间内工作而脱贫的贫困户不在少数。
相较于较为分散的扶贫车间,巨野县南曹村则通过扶贫资金撬动了一个生产链完备、规模宏大的产业。最初,单凭村民大会的号召与乡政府的保证,要村民们移交自己的土地以发展一项风险性尚处未知的产业,确是一件壮举。在隔村人的嘲讽与不信任中,一座鸭苗孵化场与一座光伏发电厂落地而成。经过多年的发展运作,每年的土地租金与部分的项目分红使得包括贫困户在内的村民们成为受益者。从冒险犹豫到发展完善,从涝洼盐碱地到千余亩工厂,南曹村实现了美丽的转身。
一座座立足于土地流转与扶贫资金的工场已然发挥规模效益,反哺扶贫事业。庞大的岗位缺口为本村甚至隔壁村提供了就业方向与机会。据在南曹村鸭场工作的曹大爷透露,他每天要捡三千余枚鸭蛋,虽然辛苦,但也算打发时间与补贴家用。而鸭场其他员工不乏南曹村内以及隔壁村的贫困户,一些员工甚至是夫妻两口携手工作,越来越多的贫困户通过自己的劳动脱贫。
通过14日的走访与调研,调研团成员对山东省菏泽市的基层故事与扶贫经验有了基本的了解。村方土地上的基层故事交错上演,变的是纷繁复杂的琐碎小事与生命大事,不变的是落实到农村根基的多方政策与干部的带头领路。正如鄄城县扶贫办韩主任所言:“脱贫攻坚没有外人”。是的,不论是上级政策、当地落实,还是学界研究、实地调研,都是从不同方面为全面脱贫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2691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