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是百姓的殷切希望。为了优化养老与医疗的资源结构、解决“看病难”与人口日益老龄化的问题,国家提出了“医养结合”新型模式,将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相结合,实现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7月13日,苏州大学“医行泰州,实践乡医”团队深入刘陈、采访了刘陈卫生院的医生以及相关医疗工作者,以调查医生对于该新型模式的了解与看法。
清晨的日光从窗帘的缝隙里溜过,医行泰州的队员们坐在会议室里讨论着“医养结合”的议题,发表着各自的观点,并确定了下午采访所需的问题。
下午,队员采访了妇科、内科、外科、中药科等科室的医生以及管理卫生院、宣传医疗知识的工作人员。
经过队员的采访发现,多数医生对于“医养结合”模式略有耳闻,且认为在刘陈实行“医养结合”仍需走一段很长的路。
对于“医养结合”模式的畅行,很多医生都指出最大的困难是人们的偏见。中国传统孝道认为孝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而把父母送到养老院是一种不孝的表现。儿童保健处的苏医生提到,在刘陈,住在养老院的大多是独身老人,没有子女抚养,且收入比较低,甚至是低保户,没有能力支持“医养结合”模式。医保办的工作人员说出了多数老人的心声,护工就算再尽心也比不上自己的家里人。另外,面对新闻媒体报道的“养老院护工虐待老人”的负面消息,人们心有戚戚。其实,正如收费处吴大叔所言,“每个老人都是养老院的财富。”新闻中出现的现象终归是少数。
队员正在采访中医科黄老医师。 缪小赟摄/提供
在医学人才方面,中医科的黄老医师感叹:“很多年轻的医疗从业者不愿意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他们认为在养老院没有发展的空间。”在刘陈,在养老院工作的护工普遍年龄较大,且不具备专业医疗知识。而这也是令很多家属不信任养老院的一个重要原因。
队员正在采访卫生院领导。缪小赟摄/提供
另外,多数医生都强调了在推行“医养结合”模式的过程中国家的重要作用。所谓“上行下效”,形成了完整的、合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医养结合”的普及才能有强大的执行力。
在采访结束后,队员对于采访内容进行了归纳总结。张同学在讨论时,向队员强调了收费处的吴大叔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义工储蓄银行”。设置积分档案,为做义工的志愿者记录积分。等这些志愿者日益衰老,国家给予他们相应的补贴。队员对此十分称赞,并发散思维、展开了热议。“老人最需要尊严,从小到大你老希望父母给你面子,可你是否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予他们尊严呢?”用积分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社会服务中去,记录的是积分,付出的是真心。
队员正在采访妇产科医生。张蕊娟摄/提供
今天的采访以刘陈卫生院为范本,阐述了多数医疗行业从业者愿意付出的心理与部分地区实施“医养结合”的困难之处。一个既能照料老人的生活起居、又能够满足他们医护需求的养老之地,是许多老年人及其家属所迫切寻找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2649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