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临近尾声,在此期间,秀水流古韵——鹤壁地区民歌调查与研究团队成员整合了实践以来查找到的民歌资料,于村落间进行了走访交流,倾听见证过这些历史政治环境老人的心声,谈谈他们对于这些朴实民歌的回忆及认识。
7月20日,秀水流古韵——鹤壁地区民歌调查与研究团队成员来到鹤壁市石林乡北柳涧村。柳涧的成因是因资源有限等原因,王氏弟兄三门中,二门王得臣配妻范氏的三子王光高瞻远瞩,开拓进取,勇于担当,于清朝康熙年中期,即公元1690年前后,从原来居住地南杨邑村携妻带子,“一挑一担”来到了“黄鹂鸣柳,涧水悠悠,地肥景美,徒居当优”的北柳涧村定居,在这里繁衍生息。
虽然北柳涧村历史不是特别悠久,但是该村子的历史背景正好符合秀水流古韵——鹤壁地区民歌调查与研究团队的调查要求,于是团队成员一起来到北柳涧村进行调查。
经村委会主任介绍,团队成员首先来到了该村子德高望重的王德学老人家,他是北柳涧村第十世之一。团队成员到的时间是傍晚,王德学爷爷一家正在吃晚饭,但听说团队成员来此的目的,很是欢迎,放下手中的碗筷便和成员们积极的交流起来。
“爷爷您好,我们是苏州大学的学生,暑假要做个有关鹤壁民歌的调查,王叔叔介绍我们过来的,说您对此方面很有见解,所以我们来找您想交流一下儿,就像聊家常一样。”
“好!好!……北柳涧村的人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儿,有山有水的,很适合种地。以前穷啊,家里都得靠着土地。种地用的东西也不像现在这么先进,那全都是人干,背着锄头,铁锹,一干就是一天,不敢回家,全靠地养着的呀。那时候,人们为了缓解种地的劳累,就你一句我一句的编个顺口溜,后来有才之人把这些顺口溜又编了个调,去地里干活了时候就唱,印象最深的就是大家在地一块儿唱。”
“那您还记得吗?能唱几句让我们听听吗?”团队成员宋欣燃问到。
“当然能了,我现在都还能唱出来几句: ‘加把劲儿啊,把锄挥啊,用力干啊,把地收啊’……”听了王德学爷爷讲的,团队成员仿佛看到了先时的人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动场面。
告别了王德学爷爷,紧接着团队成员又随村委会主任来到了王新爷爷家,这时王新爷爷正在街门口乘凉。王新爷爷曾参加过抗日战争,他讲到:“抗战的时候,俺这个村儿受的影响比较小,当时年纪轻,年轻好胜,也想打个“日本鬼子”出出气,就偷偷跑到那从这儿过的小部队里,我也没给家里说,本来想打死一个就回来,但是发展还不错,就一直待在部队里了,中途回来看过家,家里人也同意。在部队虽然苦,那肯定苦啊,天天提心吊胆了,不过大家都有(乐观的)心啊,天天唱那骂“小鬼子”的歌,说唱吧,全是吼,把心里的苦,气愤全吼出来,吼完别提多爽了,什么……我看鬼子和汉奸,你往哪里逃……哈哈哈”看着王新爷爷的豪爽笑容,团队成员也跟着笑了起来。
随后,团队成员又一起访问了几位老人,爷爷奶奶们都很热心的叙述着记录当时他们生活的年代的民歌的背后故事。
访谈结束后,团队成员积极整理搜集到的资料,语音,同时也感慨人们虽然历经沧桑,却积极面对生活的乐观心态。透过此次的交流访问,可以看出,无论是在技术落后的农耕时代,亦或是在战火纷飞的非和平时代,参与其中的人们都能想方设法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用民歌记录下人们所处的时代,人们的生活,以民歌为载体寄托人们的情感,它和人民的社会生活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鹤壁民歌是经过广泛的群众性的即兴编作、口头传唱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以它是无数人智慧的结晶;鹤壁民歌既以简明朴实、平易近人、生动灵活的音乐形式来表达人们的情感,又记录了当时的时代发展,所以它是鹤壁民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灿烂瑰宝。如何让鹤壁民歌在不断变迁的时代中继承下去,这就需要每个鹤壁人的努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2618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