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盛的林木,遮挡了大门边的牌匾,斑驳的字迹几乎看不出原有的字迹颜色。几辆自行车停在大门边,走进实验站的大门,可以看见建于九十年代的老式两层水泥建筑,钢筋的防盗网生出细细的铁锈,水泥地板因为年久已经发黑,看不出原本的颜色,刚下过雨的路边长着一簇簇青苔。这里是汕头大学海洋生物研究所南澳临海实验站。
南澳位于台湾海峡的喇叭口西南部,这座海岛坐落在闽、粤、台三省交界的海面,是广东省唯一的海岛县。南澳临海实验站位于深澳镇,这里有25000余亩优良的近海滩涂,如今的深澳镇已经成为广东重要的海洋养殖大镇,过去捕捞为生的渔民也逐渐实现了产业转型。对于今天的好生活,渔民心中自有一本账,深澳镇能走上的小康路,不仅仅是依托优越的自然条件,更得益于一个人的多年付出,他是汕头大学海洋生物研究所南澳临海实验站的负责人——陈伟洲教授。
1993年陈伟洲刚从中国海洋大学毕业,他放弃了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选择了回家乡工作,来到当时还未通桥、相对闭塞的南澳海岛。他默默驻守在临海实验站,一转眼,就是二十六年。陈伟洲回忆,90年代初的南澳县,岛上的渔民大多还靠海水网箱养鱼讨生活,但网箱养鱼收入很不稳定,有时台风来袭或是雷暴大雨渔民来不及抢收,一年的辛苦就会都化为乌有,年轻的陈伟洲开始思考,南澳岛的养殖业要得到发展,就不能这么单一。
在陈伟洲的组织下,团队的研究方向开始转向贝类和藻类,但是一直找不到适合的物种。就在一筹莫展的时候,龙须菜进入了陈伟洲的目光。当时他了解到在山东研究的费修绠、张学成两位教授,正对野生龙须菜进行选育,培育出了几种耐高温的品种,陈伟洲想着“总要试试看,试都不试怎么知道行不行”。于是引种进了南澳培养实验,这一实验没想到就成功了,龙须菜在南方的高温环境中存活了下来,又经过几年的研究探索,经过苦口婆心的试种和推广,他终于把龙须菜的养殖推广到了南澳全岛。
“带着问题去解决它,这样才能真正的带给老百姓实惠,去给他们创造收益。”陈伟洲动情地说。如今深澳镇的许多养殖户,都用上了陈伟洲团队研究出的“动植物结合的立体套养模式”。在广阔的养殖海域,上层养殖龙须菜,下层养殖牡蛎,两类物种优势互补,创作出良好收益,增加了渔民的收入。现在的深澳,许多养殖户盖起了新楼房,开上了小汽车,生活有了明显改善。
谈及过往,扎根海岛26年的陈伟洲说:“我不后悔当初来南澳的选择,钱多钱少无所谓,够花就行,主要是能发挥所学所长。”26年来,陈伟洲始终奋斗在一线,每周除了三天去学校上课,之外其余时间都在海岛上。除了把龙须菜引进给当地村民之外,陈伟洲还耐心地为渔民授课,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讲授浅显实用的科学知识,教当地的村民合理地规划养殖规模、选择合适养殖区域。
“我们是搞科研的,原本可以实验,可以失败。但因为我们研究的是老百姓吃饭的东西,我们要对人家负责,就不能不严谨。”如今,陈伟洲带领学生们,开始继续攻关紫菜、扇贝等更多品类的养殖技术。他始终坚信,依托南澳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继续强化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发展,将大大助力南澳经济的发展。
在南中国的一座小岛上,陈伟洲只有一间普通的工作室,一个简陋的实验间,一身朴素的穿着,一张平凡的脸,却有着一颗执着于科学又心系家乡的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陈伟洲从风华正茂的大学生,到如今因风吹日晒,拥有同渔民一样褐色皮肤,陈伟洲用自己实际行动赢的广大渔民的赞誉,也践行着科技报国,科技富民的情怀。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2449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