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小时的车程,一路上潺潺的流水、锦绣的山川、繁茂的竹林指引着车子驶进了华立竹木产业园,绥宁县的调研之旅便从这里拉开了序幕……
踏上绥宁大地,远离了城市的喧嚣,鸟儿清脆的蹄叫声代替了汽车的鸣笛,乡间的小路散发着泥土的芬芳,就是这样一片祥和宁静的自然环境孕育了淳朴的民风民俗,给我留下了太多的感动。
一条蜿蜒的小路穿过竹林,我们见到了李盛国师傅。第一眼见到李师傅,他正在摁住一条竹条在刀片上划过,后来我才知道这一步叫做刮篾,可以使竹篾变得又细又软极易编织。看着低头刮篾一言不发的李师傅,开始我以为他是一个严肃、脾气古怪的老人,但是通过几句话的交流我改变了想法。李盛国师傅不喜欢笑,但言语之间充满了慈祥与和善。交谈间发现李师傅不仅了解各个竹编产品的编织技法,而且了解竹编发展演变历史,大到竹编的起源朝代,小到每一棵竹子的品种习性,李师傅都能生动有趣的讲出来。
还记得支教临行前我们向李师傅请教简单有趣的物件编法,李师傅简单两下绕出一只“小龙头”来,看着非常简单,我便兴致勃勃的学习起来,可是动手操作我便乱了手脚。几次下来,我的“猪脑子”还是没有搞清楚竹篾的穿插方向,便一遍一遍的厚着脸皮向李师傅重新请教。李师傅不但没有厌烦,还一遍一遍演示手里的竹篾并细心地讲解着,我被李师傅富有亲和力的语言感染了,这样一个富有极高荣誉的传承人不但没有架子,反而更像自己慈祥的爷爷。
我们围坐在李师傅的身旁,听他讲拜师学艺的故事、两次去非洲培训学员的故事、被中央领导接见时候的情形……就像是满堂儿孙围绕膝下听爷爷讲年轻时候的故事。
走进少数民族示范村——多逸寨村,一方好山好水,村民也是勤劳善良。这个村寨又有“无塑村”一称,顾名思义“以竹代塑”的环保理念在这里盛行。热情的村长带领我们深入多逸寨村,沿路的池塘荷花井然有序,一眼望去便看得清村民的勤劳智慧。路上我们遇到了满头花白的老奶奶,她佝偻着身子在小路边的菜园劳作,看着路边形状奇怪未曾见过的植物,调研团成员便向老奶奶请教。老奶奶穿过菜园向我们解释道:“这是旱芋头,切开之后可以炒菜吃的,可以预防癌症”她拿起镰刀砍下几棵“你们拿一些回去试着做一下吧,但是千万不要碰切口的地方,特别容易过敏,千万要注意啊!”说罢老奶奶一把一把将割下的旱芋头小心的递给我们反复叮嘱我们不要碰切口,看着手里的一大捧旱芋头,我们连忙阻止奶奶“够了够了,奶奶不要再弄了,这些就足够我们吃啦!”奶奶这才停下手里的镰刀,脸上展现出朴实的笑容,露出几颗稀疏的牙齿,却是我见过最难忘最美的笑容。
难忘的还有武阳学校孩子们稚嫩的脸庞,华立竹木董事长在讨论创新竹编形式时脸上的愁容,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龙章辉老师讲述的绥宁县少数民族风土人情……7天调研之旅转瞬即逝,传承非遗文化的路却铺向了远方,我们的热情也从未熄灭,立志于投身祖国建设的决心也并没有改变。相信未来非遗文化会活跃在世界上各个角落。传承,我们一直在路上……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2368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