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雾都明灯”
华中农业大学社会实践团探访重庆红岩革命旧址、传承红岩精神
2019年8月6日至7日,华中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赴重庆暑期社会实践团一行六人在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进行了为期两天的社会实践学习活动,参观历史博物馆、实地走访革命旧址、无偿进行志愿服务……在参观中感悟红岩精神、在走访中重温峥嵘岁月、在服务中贡献一己之力。
攀梯始自山麓,红岩魂光耀千秋
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坐落于渝中区的红岩村,跨过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大门,迎面就是气势恢宏的112级阶梯,而博物馆就矗立在阶梯尽头的山巅。山城重庆的独特地形赋予了博物馆独特的恢弘气势。队员们站在山麓不禁肃然起敬。
每上一级台阶都是在更进一步走进历史,越过层层阶梯,当博物馆终于近在眼前,队员们已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不顾攀梯的辛苦,快步向入口走去。
抗战历史注定是一部血泪史,重庆大轰炸,死伤无数、街房尽毁,断垣残壁却仍刻有“愈炸愈强”的字眼;翻开复制版当年的新华日报,“反动派曳光弹实行有计划暗杀,闻一多教授又被害”、“李公朴的惨遭杀害是政治暗杀手段”等标题触目惊心;郭沫若以历史剧为投枪,借古喻今,在历史剧《屈原》中铿锵呐喊:我们只有雷霆、只有闪电、只有风暴,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对于红岩抗战史,队员既为革命先烈痛心,又深深地被共产党员坚定的理想信念震撼。在重庆谈判展区,当一尊毛泽东同志抵达重庆时挥帽的蜡像赫然矗立在眼前,大家不禁泪目。当年毛泽东同志不顾个人安危,亲自赴重庆与蒋介石进行谈判,那段历史仿佛近在眼前。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悠扬的歌声传来,展厅外,一群红领巾唱着歌、拿着国旗、一步步踏上历史的台阶,歌声空灵、纯粹,正如革命党人对共产主义事业的纯粹信念,择一业则终一生。
农场曲径缓通幽处,弥天大勇直冲云霄
上世纪30年代,在饶国模女士经营的“大有农场”内,一栋灰色建筑掩映在丛林深处。听讲解员介绍,为防日机轰炸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监视,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从原机房街30号迁往红岩。沿着小路曲折而上,一棵黄葛树长在通往八路进驻重庆办事处的必经之路上,“走红岩,投八路,抬头先看黄葛树”,随着民谣的传唱,这棵黄葛树也成了一道不可错失的风景线。
办事处是一栋土木穿逗式结构的两层小楼。进入大门通道就是一楼走廊。一层主要为公开机关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旧式的座椅和办公桌依旧按照当时的样子摆放。二楼是南方局机关和领导同志的办公室兼卧室。“这栋楼有三层,一共54个房间。在人数最多的时候,这里曾住了两百多人,因此在当时也被戏称为‘积压房’。”听着讲解员的介绍,队员们百感交集,既为当时艰苦的生活条件痛心又为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所折服。
在这栋小楼中最有名的要数毛泽东和周恩来同志的办公室了。1945年,为求和平,毛泽东不顾危险,亲自率领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从延安飞抵重庆与蒋介石进行谈判。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和周恩来一行人就寄居于此。两人的房间都坐落在二楼。一张书桌、一个书架、一台风扇、一张床、几把椅子几乎就是房间所有的陈设。最简单的住宿环境却凝聚着毛泽东同志最大的勇气和最崇高的理想。
肩负历史使命,传承红岩精神
“绝大多数游客都是很有素质的,但是也难以避免有些游客会做出一些不合适的举动。比如随意拉老房间的灯绳、坐在文物的椅子上、在木质建筑里抽烟……”说到游客在办事处旧址的不文明行为,工作人员显得惋惜但又无可奈何。听了这些话,队员们纷纷表示愿意无偿在旅游高峰期当志愿者,协助监督制止游客的不文明行为。
然而志愿者活动并不想大家想象的那么简单,需要不停在办事处旧址走动监督,尤其是游客多的时候,一波接着一波的游客进入,一整天几乎没有可以休息的时间。又正值盛暑,身在三大火炉之一的重庆,汗如雨下。但是当经过大家的监督和提醒,游客的不文明行为越来越少时,保护文物的成就感远远战胜了疲惫。
在志愿者活动中,大家不仅制止了很多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也得以更清晰地了解了当时的历史。在历史洪流面前每一个个体都渺小如穴蚁,但我们依旧愿意奉献出自己绵薄之力去守护这段历史、传承红岩精神。
“我理解的红岩精神是一种信念,一种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谈到对红岩精神的理解,游客小张如是说。红岩历史已经过去,但是红岩精神却永远留存在了每个人心里。或许对于红岩精神的理解每个人心里都有不同的答案,但无论答案是什么,这四个字都会牢牢镌刻在每一个人的心里,永不磨灭!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2353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