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鸣蜩、精阳,河海大学马院学子六名本科生在7.4——7.9期间,齐聚美丽富饶的江苏富安古镇,感受一条由富安通往欧洲的新“丝绸之路”;参观体验“富安模式”,助力江苏经济高质量发展;寻访调研老民营企业家,倾听其坚守四十余年的“丝绸梦”,探索杰出企业家角色转换背后的行为调适。
参观生产车间:工匠精神成就产量奇迹
初入“茧都”,实践团首先抵达富安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下属的工业园区,工业园区包括服装厂、捻线厂、缫丝厂、织绸厂等。
在工作人员的细心讲解下,我们看到了丝绸产生的全过程,包括选茧到缫丝再到最后的成品,生产车间内设备齐全,但也有女工在机器间穿梭,整理挂钩,挑拣蚕茧,在了解情况后得知,人力的作用主要是为了防止机器失误,茧的质量不过关。在挑选完蚕茧后,就是煮蚕,这是影响到后面工序的一道关键程序,下一步就是缫丝和复检环节,在这样的几步下来,蚕丝的主要过程就算参观完成。
富安镇有“中国茧都”的美誉,茧丝绸生产量占全世界的30%,且与多个奢侈品牌对口合作,而这一切光鲜成果的背后,离不开数以万计的工人们在巨大嘈杂的机器前夜以继日地工作,追求极致,细微到一丝一线,正是因为这些平凡却不平庸的人们身上散发出来的巨大的工匠精神,让他们兢兢业业,恪守岗位,产量成就了令人瞠目的奇迹。
访谈卢克松:情系农民谱写“丝绸梦”
江苏富安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卢克松,先后任蚕桑技术员、蚕桑站站长、公司董事长,并身兼两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模等多个身份,而本次实践的最主要目的便是深度访谈卢克松,了解企业家角色转换和行为调适的相关内容。
董事长指出,近年来,公司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引导农民栽桑养蚕,成立了国家首家蚕农合作社,与蚕农结合成利益共同体;大力发展茧丝绸加工业,开拓出一条被誉为“富安模式”的茧丝绸产业化发展之路。认真听取董事长的发言后,小组成员也分别就如何做好角色转换、在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取舍、企业家所具备的精神、企业文化传承等方面提出了问题,卢克松董事长也围绕“使命、责任、奉献”三个方面给予回应,同时指出环境保护是自己早已经有的意识,并强调了带动富安农民共同富裕是自己终生的目标。
走进茧丝绸文化馆:传承文化沿袭“春蚕精神”
茧丝绸文化馆由江苏富安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投资500万元,打造的国内一流、乡镇第一家茧丝绸文化馆,2006年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该馆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由苏州金螳螂设计院设计,是一个系统介绍茧丝绸历史、文化知识和富安茧丝绸产业化发展历程,展示古、今丝绸实物、制品的大观园。新建的茧丝绸文化馆主要包括3大板块:古朴雅致的茧丝绸历史文化馆、阳光现代的茧丝绸企业馆、琳琅满目的茧丝绸产品馆。茧丝绸的发展历史、中外丝绸文化交流,以及茧丝绸生产工艺发展情况,厚重灿烂的茧丝绸文化,由蚕到茧、由茧变丝、由丝成绸的过程,精美的茧丝绸产品,令组员们兴致盎然、流连忘返。
宣讲: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
我们邀请到富安镇近10家中小型企业参与本次宣讲,过程中我们运用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转换的方法和榜样教育法,向与会企业家们展示卢克松董事长改革开放以来角色转换以及行为调适的案例,介绍“富安模式”的优越性,鼓励他们作为企业的灵魂,在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从而为中小型民营企业家的成长提供价值引导,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指明方向,以此带动富安镇的经济发展。
考察阡陌桑田:播撒科技兴蚕的种子
桑园里大多是“育71-1”桑品种,是卢克松在上世纪90年代率先引进的优良桑树品种,与“湖桑32”相比,具有枝条直立、产叶量高、叶质优等有点,十分适合苏中沿海地区种植。 此外,我们有幸参观学习了超级生丝抗性“三眠蚕”品种,以及利用电脑自动控温控湿的现代化蚕舍。而且富安茧丝绸公司与相关农业高校和科研所合作,不断改良品种,缩短桑蚕成长周期,提高了蚕茧产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业也不例外,依靠科学技术才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建立河海大学实践基地:实现双方共赢
2019年7月7日,我院“暑期社会实践基地揭牌仪式”在富安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会议室举行。与会人员由公司董事长卢克松、富安宣传部长、东台市人大常委副主任、河海大学马院书记刘兴平、韩聪颖老师和朱小娟老师以及民营企业家寻访调研团的成员组成,并邀请东台电视台记者全程拍摄报导。会议中,董事长卢克松讲述公司发展现状以及个人的成长历程,指出带动几十万农民共同富裕是自己一直以来坚守的目标,并列举具体案例向与会人员介绍了富安模式的独特性和优越性。刘书记也发表讲话,阐明河海的双一流专业并强调河海大学思政专业的实力,指出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理论既要“顶天”也要“立地”,肯定了富安模式对于马理论的示范案例作用,以及理论研究对于公司本身的宣传帮助,并对马院学子提出“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希冀。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2338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