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我心清凉
十几天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是在这三下乡期间却收获了很多。时间过得总是很快,还没来得及好好开始就已经要学会告别。随着最后一天上午十点放学,三下乡圆满结束。
在三下乡的这段时间我很开心,能够和许多有趣可爱的孩子们在一起学习交流,传授他们知识的同时教会他们一些简单的道理。虽说我们这边是三下乡最为艰苦的一个地点,但我并不觉得很苦。就像吃饭一样,我们只能自己动手,虽然不能顿顿吃的好,但很享受做饭的快乐。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大家都相互理解鼓励,没有人抱怨饭菜不好吃,每次的饭菜都基本上吃完。在此期间,我的胃口非但没有变差,反而觉得顿顿都很饿,每次的饭都能吃得下,不像以前天热的时候胃口不好。三下乡期间,我认识到这里的每个人都很努力负责,积极认真做好本职工作。短暂的经历却让我理解了很多事情,我很享受这个过程。
我所负责的是初中班,我是他们的班主任,当然了,他们还有个十分认真负责的助教。初中的同学是这里一个特殊的集体,他们不同于其他年级,他们有初中三个不同年级还有两个小升初的学生。在这个班集体里,我不能像其他年级一样统一考试,统一教知识,基本上我和助教对他们进行一对一辅导。说起助教,她是个很负责的人,每天观察来的人数,和学生积极交流。她有时候也会对学生凶去管理这个班级纪律,但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个脾气温和的人。她辅导学生读英语单词,教他们如何高效学习,传授自己的心得和经历。我觉得她的规划能力很不错,处理事情有条不紊,我一直觉得她比我这个班主任更上心负责。然后说学生,因为我这个班级里的孩子大多都是初中生,所以不能像管理小学生一样去管理他们,所以还是有难度的。我大多数情况下也不会对学生发火,可能我这个人性格就是这样,所以我们班经常有“贵客”到来。经常有别的年级老师来我们班训斥我们班学生,他们镇压之下,很少有不服管教的学生。主要是我觉得学生已经不是小孩子了,他们还懂的都懂了,所以我一般只说道理不发火,但我依然严格管理课堂,课堂上只让他们学习,该休息再休息。虽然学生不是每个都喜欢学习,但我们两个都会找到每个学生的弱项,针对弱项积极对他们辅导。他们有几个喜欢主动问问题,问的问题我都尽自己所能去耐心仔细解答。就像在读英语单词时,我总会一遍一遍地耐心教他们发音,而不是单纯地教他们读音。对于一些不爱说话不主动找我们学习的学生,我们两也主动询问他们的状况,辅导他们学习知识和做练习。在这里我觉得的确每天都挺累的,因为这里班级没有空调,只有一些电风扇,每次在课堂上都热的汗流浃背。而且基本上每天都会教学生读英语单词,一遍一遍地教他们读整个单元的单词,嗓子每天都很干。不过每次能看见学生认真学习、学会新知识,我都会觉得很开心。
再说说我们每天的生活吧,每天都过得很充实,在这里每天都有有趣的事情发生。早上的洗脸刷牙做饭吃饭,然后早上七点开始教学生。十点后开始放学,去学校门口维持秩序,确保学生安全。然后就是午饭,午饭后就开始下午的自由活动。当然可能有别的任务,他们有的需要作PPT、修图、视频剪辑等等。空闲之余,我们常在一起聊天、玩游戏。他们都很活跃,每天都会有一些活动,看电影、玩游戏。通过一段时间的经历,我还了解到了农村地区孩子的三观很模糊,甚至还有浓重的传统思想。对于学习,有些孩子甚至简单地认为学习没什么用,他们的“理想”很远大,但他们不知道这些都是基于学习之上。在这里短短的十几天,我们历了很多,也会学会成长了许多。
愉快的三下乡很快就结束了,我在这里收获了愉快、反思、成长。我在支教期间才理解到原来老师真的挺辛苦,尤其是负责任的老师。我还清楚地反思到,学习始终是为未来铺垫的一个必要垫脚石,可以不喜欢但要尽力去学习。做人简单问心无愧,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我们要学会成熟,未来很快,我们必须有所准备,不能做一个离开父母就一无是处的废物。我也反思到我的最大缺陷,不喜欢集体活动,除了熟人不愿意和别人多沟通交流。尽管和我熟悉的人都知道我并不是一个很冷漠的人,相反我对熟悉的人没什么隔阂。我只能慢慢去尝试改变吧,这毕竟是一个弊端,虽然我并不怎么在意。在支教中,我清楚地认识到我自身还有很多缺陷,我还需要有很大的努力。虽然我对于未来还有很多迷茫,但现在的努力还是必要的。我经历了此次活动后,我决心多学习一点,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短暂的支教很快就结束了,虽然我很怀念这次支教,但我想以后可能没机会再去了吧。作为一名志愿者,我认为我们应该尽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得到帮助。虽然我们的帮助是微不足道的,但我相信世界上还是美好的事物多。无论生活多么不易,一个人也应该坚强啊。一个人身上的背负的不仅是自己的责任,还有整个家庭的寄托。
短暂的暑期支教很快就结束了,虽然在此期间有苦有乐,但我还是觉得乐大于苦。只有在不断实践中,我们才能不断成长。在经历中我逐渐促使自己更加优秀,更加强大。在此,我只想说炎炎夏日,我心清凉。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2267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