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1日,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发布了《关于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通知》。其中明确指出要以“非遗”为核心,带动“文化扶贫”,一举奠定了中国非遗保护和传承的主基调。为深入研究雅安如何全面落实党中央推动高质量传承与发展决策部署,更明确现今黑砂等非遗文化的具体发展现况,7月20日以来,四川农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号角先锋”在雅安市荥经县六合乡古城村砂器一条街展开了持续两周的学习领悟实践活动,着重了解荥经砂器制作生产、品牌提升、扶贫推广的 “文化新局面”。
通过问卷分发、走访调研、实际体验等形式,团队学生从砂园居民生活、砂器制作、街道设施、砂园规划等多角度深入,切身体会以非遗传统技艺为结合点,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探索而出的一条把文化“软资源”转化为“硬实力”的文化和旅游扶贫特色之路。
手艺传承夯实基础
在荥经县的砂器一条街上,左右两侧整齐划一的皆是黑砂产业,无论是砂器艺术品展馆、黑砂制作体验馆,还是各具风格的出售店面,都有着协调统一又别有特色的装潢,层次分明,从街道口一路向上,各店面门口都摆放有主人家制作的砂器工艺品,引得无数游客驻足观赏拍照。
进入砂器一条街最大的砂器博览园,无论是园中的制作小阁还是观光小道,放眼望去都是干净的画面。“这么大个砂器园,展览是完全不会收费的,这个园子刚建成不久,以后来的游客肯定会更多。”经常在这附近卖小食的朱永梅自信地跟团队成员聊到。
经介绍团队来到了博览园中的胡氏黑砂厂,厂中的负责人胡克勇听到是来此调研黑砂非遗文化的团队,主动邀请前去参观,并免费体验制砂过程。首先看到便是道路两边摆放紧密有序的黑砂制品,大多是火锅、砂锅和盆具一类,从正给黑砂火锅器具塑型的刘中国那了解到,仅仅是一个构造简单的火锅,就需反复三次塑型来制坯,总共要加工八次才最终制成。刘中国已从事这个行业快二十年,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使用自己制作的砂器。
砂坯晾干后要放入地窖,一层煤一层砂坯紧闭,后经1000度以上的高温焙烧后才能揭盖出炉,后用铁钩勾出放置在旁边的上釉土坑里。焙烧过程中哪怕远远观望,团队成员仍能感受到滚滚难耐的热浪,而工人们仍光着膀子、披着蓑笠忙碌。胡克勇告诉团队,砂器制作过程急需耐心,而烧制过程十分艰辛难耐,所以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愿传承,导致砂器手艺人后继无力。这也是现今大多数非遗文化岌岌可危的主要原因之一。
切身体会制砂坯的队员们精力十足,学着厂中工人的动作捏制砂土,意料之外又意料之中的始终难以定型,制砂手艺本需十年磨一剑,手艺传承还需人民努力。
产业拓展塑造形象
荥经黑砂大多手工制作,从图纸设计到烧制上色都是作者全程负责。荥经县砂器一条街主打产业分三路,一路本土平价售卖,主打实用餐饮用具;一路承包到厂,有专门途径销往全国各地;一路跻身艺术界,主打观赏设计的高端路线。这三路并合的产业模式既维持的砂器市场的应用基础,又让外界对黑砂的欣赏从用途益处升华到制作魅力。
“让黑砂不再集中于单一的本土贩卖,放手给资本厂家,既能扩大荥经砂器的知名度,也让手艺人有更多的精力进行专业化设计与手艺传承,扩大砂器制作规模。”荥经县曾氏砂器传承人曾奕慈介绍道。
荥经县黑砂的生产加工销售重视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品种多样、门类齐全。黑砂主要有电炉盘、火锅、茶壶茶具、节煤炉、蜂窝煤炉、花盆、禽畜食槽等40多个品种,100多个规格。如今,为适应艺术审美风潮,推出深受顾客欢迎的改良艺术修饰手法:金属点缀、温差纹饰、震裂修边等。新品既保留了传统黑砂的生态性、古朴性,又同步发展了工艺性、技术性,带给顾客不同以往的应用体验。坚持质量第一,坚持艺术创新。当地产业发展的制造原则俨然成了产业拓展的稳定剂。
文化扶贫奠定传承
荥经县砂器一条街不仅产业渐成规模,景区建成计划也已完善。作为荥经非遗文化的特色代表,在砂器博览园建成之际,据当地居民朱永梅讲述,砂器一条街在未来几年将正式修建为砂器传承古镇,在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之际,深度挖掘景区文化特色,积极推动砂器文化传承。
据介绍,为了把手工艺产品转化成旅游商品,胡氏砂器等当地工坊预计把本地的砂器文化元素融入特色产品中,生产出能直接表现当地文化特点的砂制茶杯、小饰品等纪念产品,而且价格也适合大众消费。同时,积极开拓销售渠道,在扶贫工坊采取前店后厂的方式,游客参观产品制作后可以现场购买,也可通过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支持的非遗线上销售平台购买,同时也可亲自参与制作体验。
扶贫工坊打基础,增收是目的。对本地被扶贫手艺人跟踪扶持,对工作诚恳、制作产品精良的学员,采取招工、计件合作等多种方式,通过“厂家+贫困群众+传统技艺”的运营模式,促进其劳动就业增收,提高当地人们就业率。另一方面,非遗扶贫在一定程度上也解决了非遗传统技艺产量较小、传承不广的难题,有力地推动非遗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2196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