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铁翼振长空”实践团队亲历现代化制造业:从产品开发到成品制造
中国青年网南京2019年8月5日电(通讯员郭世凯)
从产品开发到成品制造——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铁翼振长空”实践团队亲历现代化制造业
为增进对专业未来方向与理论知识的理解,去身体力行的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方针,今年夏天在导师的大力支持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铁翼振长空——冲压模型制作”团队有幸于工程中心及实验室内承担产品开发工作。从自主设计产品模型,到协助原型的制造,这群小伙子们在工程师的岗位上经受住了实战的考验,度过了一个不一样的暑假。图为两校区队员在南航机电学院楼及先进材料成形技术研究所内合影。
完全不同于校内的金工实习与日常所谓的下厂实践(实则走马观花),这些还在大学二年级甚至一年级的涩枳基于已学的工程图学与机械原理等工科通识课,逐步接触现代化的产品开发流程,图秦总工程师为同学及专业研究生教授相关课程
在实际生产中,一名合格的工艺师应深入设计流程,理解设计方意图前提下制定工艺文件,并在工人实际制造过程中进行提供必要的支持,听取反馈并修正方案。
此次产品开发中,团队既是制造者,也是设计者,更是项目的管理者。从定义产品目标开始,提出概念设计,进行原型建模,在工程师的工艺建议下进行设计优化以及工艺编制,最终投入设备材料进行原型试制。团队能有机会完全控制一台CNC设备,在规定的时间内利用设备进行加工,项目的进度完全由团队学生掌控。
——一切都不是照本宣科的训练课程,而是实战化的生产流程。上图研究生为队员指导如何使用数控加工设备。
作为活动的根本,此次整个团队依托现有资料与资源,两校区队员分工协作,在实践中实践,以规范的流程,开发设计制造出一架飞机模型。
(图数字模型绘制)
(图零件渐进成形)
(图模型成品)
面对日趋应试的大学通识课,工科大学的学生学习的目的本就应该是面向高级工程人员的培养,生硬的公式流程毕竟还是纸上得来终觉浅,可当我们一种亲自上手,才深刻体会到现代化加工得严谨以及严密的产品开发之严谨与紧迫。
正如指导教师所言,这次实践中,他全程跟随,目的便是确保此次实践的意义,不再是走马观花,而这一过程,亦是一种对未来普及新型本科生实践的探索。
对指导老师的采访
Q:渐进成形技术的现状与前景怎样
A:首先要强调,不仅是此门技术,推广开来,他只有掌握与不具备两种选择:没有,就会被卡脖子;有,就会面临市场上的残酷竞争。南航作为一所航空航天院校,此项技术也是可以被应用于航空制造的,相较以往技术,能适应更多种类型材并有效减重——为减重每一克而奋斗不也是航空工业一直以来的准则么。
A:比如说航空器内众多管路,渐进成形通过对单根管材三维向加工直接成形,摒除以往分段组合的在结构强度与质量上的不足。板材的渐进成形的一定程度上媲美钣金加工,增加生产速度。
随着数控技术在中国新型制造业上的逐渐普及,这套技术面对产品日益增加的技术要求会更为便捷的提供解决方案,所以相对来说,激渐进成形技术的前景还是很乐观的。
Q:此次实践,相比于以往在进行的金工实习或是下场实习,从各方面都能使我们从学生的角度感到诸多不同,请问老师对此次实践的创新与探索有何想法?
A:这一点确实是必要指出的,对于此次完全由你们学生自己进行了一套完整的产品开发流程,这种模式其实也是在对未来本科生相关课程改革的探索——可以指出,这种模式其实已经在某些学校试点了,我们老师去年到香港科技大学进行了相关交流,回来这也算是尝试一番。
A:这种模式是未来教学的趋势,不过我们不要面对的现实是,从基础设施到师资能力,国内还没有办法将这种模式普遍开来——咱们这次其实也是在某些方面有些遗憾,在硬件设施上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不过,在这方面,学校上还是一直在努力地。大三时期的会有下场实习,但你们也会发现,都只是让你们走马观花的看一看——这种现状必须要被改变。
Q:工程图学作为此次活动中一项必备技能,却在我们目前的本科生教学过程中日渐应试化,王老师您如何看待这种现状
A:说实在的,专科和技术学校的学生,做的比我们好,不过这也是一个必须要面对的现状,我们这些定位的是研究型大学,希望培养更高端的人才,所以反而把一些基础性的东西没有做好。但是 ,作为一种工具,他的点点滴滴都是积累成为一名优秀工程师的材料,无论是目前在学校还是日后深造或是工作,一点点的学习也是这个时代所必备的能力。
A:机械工程是一个大学科,是有无数的知识汇集,这次活动中你们所学习应用的这款软件,就像汽车中的奔驰,没有奔驰,你开宝马,奥迪,其他车子都一样,他们只是一种工具。产品的数字化开发设计,了解数字化模型的各方面规律,通晓这些点线面是怎么加工出来实体化的等等。潜心钻研积累,打好坚实的基础知识基础 ,融会贯通的一天会很快到来的。
此次活动不仅增强同学们对当下所学专业课程的了解,让同学们深刻的领会了产品大开发历程,了解了现代化制造业的严谨与高效。还增强了同学们“技术报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同学们更深刻地意识到,只有 在技术上不给对手留出攻击的余地,实现全方面的超越领先,“中国制造2025”才标志这成功,现代化的中国制造业才会羽翼丰满,振憾长空!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2194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