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至23日,滁州学院音乐学院暑期“三下乡”六人实践队在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开展了为期三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本次活动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的魅力”为活动主题,去探究古琴文化。
7月21号上午八点,“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到达本次实践的目的地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简单的出征仪式后,队员们穿上队服,举起音乐学院队旗,活动拉开序幕。队员们首先完成了本次调研的调查问卷的制作与打印工作,并且和非遗传承人约定好接洽时间。
7月22号,队员们顶着烈日,分头在附近的广场和景点对来往的行人进行调研,我们对大众对古琴文化的认识程度有了初步的了解。
7月23日十点,由秦峰老师带领队员们到达位于秦淮河畔王导谢安纪念馆二楼的金陵古琴馆,并拜访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金陵古琴馆馆长桂世民先生。迈步进入琴舍,只见桂老先生身着一身月白衣裳,甚为儒雅,墙上挂着数架古琴,间隔着几幅字画。桂先生不仅是古琴的大师,也是一位国画大师!
小组成员向桂馆长提出了古琴派别区分等问题,桂馆长回答道:“古琴的派别形成主要有三个因素:一,地缘因素,古代交通不便,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会形成不同风格。二,曲目的选择方面,不同地方的琴家会偏爱一些曲子,使得人们对这些流派留有不同的印象。三,杰出的人物,当一个地方出现一个杰出的古琴人物时,势必会带动该地区的古琴发展水平,乃至有人慕名前来学习,使得这个地方的古琴得到更好的传播”。
当问到如何看待传统古琴音乐和现代音乐的结合时,桂先生表示古琴与现代音乐结合无疑扩大了人们对古琴的了解,但是新兴的古琴爱好者们对古琴没有深入的了解,更多的将古琴作为一种演艺行为,这对传统古琴的传承和坚守带来了冲击。
桂先生表示绝不可以简简单单的将古琴看成一件乐器,古琴艺术自古以来是伴随着中国文人而存在的,历代的文人也赋予了古琴艺术丰富的文化内涵。古琴需要有自己的语言,历代琴家流传下来的手法有数百种,抛弃古琴原有表现技法而改用其他乐器演奏技法的做法是对古琴艺术缺乏敬畏之心的表现。古琴的演奏和学习要做到手上功夫和个人文化修养并重。空有文化修养没有手上功夫不可取,同样,只注重手上功夫不注重文化内涵的做法也失去了古琴艺术本身的精髓。技艺是为了更好的表现美,文化内涵的美。
南京为六朝古都,使得在此形成的金陵琴派在演奏技法上具端庄肃穆,儒雅超然之风又不失严谨规范的特点,尽显皇家风范。
如今全国古琴艺术的发展可谓是风生水起,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古琴艺术,在这欣欣向荣的景象背后少不了像桂老先生一样的古琴艺术家的无私奉献。如今桂老先生已是桃李满天下,这无疑是对这位一直坚持传承古琴文化的老艺术家的最好的回报。
通过桂世民先生的耐心讲解,我们大致了解了古琴艺术发展的现状和古琴艺术传承的不易。古琴艺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应被束之高阁,而今古琴艺术也如“旧时王谢堂前燕”一样,飞入平常百姓家了。最后,小组成员与桂老先生合影留念,留下了对我们小组成员而言极为珍贵的一张合影。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2094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