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三下乡】 展望休耕 心系农民
经管学院赴甘肃会宁调研团
来源:经管学院 作者:谢毅 牟展慈/文 谢毅 牟展慈/图
自2015年以来我国粮食产量已经实现了12年的连续增长,在取得如此巨大成果的背后,付出的代价却是我国耕地长期的超负荷利用,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污染加重、土地肥力下降和荒漠化等一系列问题。为缓解我国耕地利用的迫切矛盾,国家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改善耕地质量的同时适当给予休耕农户合理的补贴,以激励农户休耕。
甘肃省会宁县因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存在严重的水资源匮乏和土地荒漠化问题,被列为休耕制度试点地之一,为深入了解当地政策的执行情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管学院的三下乡队伍于7月24日前往会宁县翟家所村进行实地调研。
当地农民所了解的“休耕”并不全面
队员们走访了村子里大大小小的店铺和住宅,受访农户中有不少人都认为大家所说的“休耕”,竟然仅仅就是放任土地不种任何农作物;还有更多的农户认为“休耕”是气候条件差的半年不种地,只种另外半年;少之又少的农户既休耕一年及以上同时还能获得政府的补贴。相对地来说,农民的受教育程度较低,很少会主动去了解甚至是和农业有关的政策制度,假如当地村委会或政府又没有是当地进行推广,农民就难以享受到国家给予的各方面农业优待。
农民对现行休耕政策的肯定和支持
当农户被问及到是否觉得休耕有必要,以及如果政府希望他们休耕,并且会适当地给予相应的补贴,是否愿意休耕,农户们给出的都是肯定的回答。由此看来,与土地打交道多年的农户也是清楚的认识到环境资源是不可以过度利用的,同时也了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但据队员们调研的结果来看,存在大多数休耕农户获得的补贴不超过50元,各地方相应单位没有把政策落实到位,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户们的休耕热情。
休耕制度符合国情,不断推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的急剧增加给农业粮食产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这一问题已逐渐成为历史,人们日益提高的消费水平使得粮食不再是不可或缺的储备,而过多生产的粮食又无处消费。《“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的休耕制度是符合目前中国国情的方针,只有切实执行这一政策制度,才能缓和粮食过度供应,同时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当下我国农户休耕的执行率尚未达到预期目标,为实现全人民共同富裕的理想,各地方单位仍需坚持不懈地继续奋斗。
通过对休耕试点地会宁县的调研,队员们意识到农民勉强地维持着耕地的不易,相比于城市工作,农业是农村青年劳动力极其不愿意面对的选择,因此农户们也承担着更大的压力。为进一步了解农户对休耕的态度,秉持着西农诚朴勇毅的精神,队员们走进农村,走近农户,为推动国家休耕政策的执行做力所能及的事。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2081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