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延安精神,筑梦时代征程(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的延安精神教育和滋养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凝聚人心、战胜困难、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是中国共产党人征程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中国人民历练出了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成熟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的伟大斗争,涌现出了无数张思德式的凡人英雄,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传奇事迹,孕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险夷,履之者知。为弘扬延安精神,践行时代使命,江西师范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生宣讲团满载学校党政领导的殷切希望,从南昌出发,遍历数省,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在实地的学习中,思考井冈山精神和延安精神的传承关系,探究中共七大与新中国成立的内在联系,以实践经历探查革命老区的“江西红”和陕北延安的“高原红”的辩证关系,在学习、宣讲、实践中成长。
一、兢业元初无蹊径,磨砻备课功日新
2019年7月3日,在宣讲团整装出发前夕,宣讲团仍不丝毫松懈“教育者先受教育,宣讲者先被宣讲”的理念,在马克思主义学院会议室成功开展以“学习新思想,担当新使命”为主题的理论学习集体备课活动,通过本次旨在提高宣讲团成员理论文化素养,为学习宣讲活动奠定必要文化基础的理论学习活动,我提升了自己的理论水平,尤其是补齐了在延安时期党的知识方面的短板,对接下来的延安之行更是充满了极大的热情与期待。马克思主义学院副研究员王钰鑫博士作为特邀嘉宾在此次备课活动上的分享高屋建瓴,回答了我很多理论上的疑惑,使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更新、更具体的认识。
王钰鑫博士从三个方面为宣讲团成员分析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逻辑思路。第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阐明了社会主义在中国建设和发展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第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源流、民族基因和实践基础;第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最重要的认识成果、最根本的规律总结。
理论学习是宣讲团的重要使命,在此次由赣赴陕的征程中,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我将注重理论知识的积累和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并为本次暑期社会实践理论宣讲做好准备,以较为完备的知识体系接受学习教育,以扎实的理论基础开展宣讲活动,走好这次延安之行。
理论学习的结束只是标志着一个新阶段的开始,于当日下午,我便和其他宣讲团成员一起,秉承着“时时可宣讲,处处可宣讲”的理念,在江西师范大学进行了出征前的宣讲活动,将今天获得的理论学习成果以多样的形式在校园里进行宣讲。看着天边气象万千的火烧云景,我心中不由激起千层波涛,万分期待着,满怀“江西红”奔汇延安“高原红”。
二、高铁宣讲千里驰,弘扬爱国正能量
“南昌开往西安的高铁一开动,一个身穿红色上衣的女大学生站了起来,手里挥舞着国旗,带头唱起了《歌唱祖国》。随后,20多位“红衣大学生”也挥舞着国旗,加入了合唱,受气氛感染,车厢里男女老幼也迅速加入大合唱。整节车厢,红旗飘扬、歌声嘹亮……”
这是新华社对宣讲团列车宣讲活动报道的开篇,在短短不到30个小时内,这篇洋溢着青春气息的报道就已突破了百万点击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纷纷好评。
7月4日上午,肩负着弘扬延安精神重任的江西师范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生宣讲团正式踏上奔赴延安的征程。在从南昌开赴延安的旅途之中,宣讲团成员抓住任何行程之中的“可乘之机”,向身边的群众们开展宣讲教育活动。
在原野中穿驰的车厢内,一位操着新疆口音的艾买提大叔正跟我们的团员热切地交谈着。在交流中我得知他是一位任教于江西中医药大学的老师,在介绍宣讲团的使命与特色之后,艾买提大叔也表示愿意主动分享一下他所知的红色故事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我也曾带领学校的同学们走访过小平小道,重上过井冈山,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始终不应忘记自己的历史,不应该忘记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创业的历史经历。学习、宣传新时代党的思想,就是对于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历史的最大尊重。所以你们的宣传也是非常重要的,你们这样的大学生宣讲团就非常好了,自己学习的同时还能将新时代的思想广为宣扬!”说话的同时,大叔对我们露出了赞许的笑容。
红色基因值得传承,时代使命必须践行。在参与了宣讲团一系列红色活动之后,艾买提大叔还为宣讲团团员们分发了一袋小面包,“青年的同学们,我现在要在郑州转车回哈密去,很遗憾要错过你们后面的活动了。不过能在车厢里遇到你们真的很开心,这是一袋朋友送我的食品,我东西太多带不下了。我现在转赠给你们,希望你们能够为更多的人带去红色故事,转递时代精神。”
在乘客们的热切瞩目下,我作为主持人又开始向车厢内的南北旅客介绍着一项传承红色基因的家书朗诵活动,邀请乘客和宣讲团团员一起诵读红色家书,传递红色基因。
在列车上,一位来自江西南昌的教师杨女士对家书诵读有着非常的热情,杨女士选择了《赵一曼写给儿子的信》与《在劳动中不怕苦不怕累》这两封家书与宣讲团成员一起进行朗诵。在宣讲团成员富有感情的报幕下,杨女士包含真情实感的朗诵过程引起乘客认真的聆听。谈到为何选择这两封家书,杨女士表示是因为“甘将热血沃中华”的赵一曼烈士和著名道德模范龚全珍老阿姨的感人事迹她早有耳闻,今天能够为大家诵读她们的家书,对自己也是一种莫大的荣幸。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歌曲在宣讲团团员赵梁羽纯净而富有感染力的唱声中拉开序幕,在座的团员们、乘客们凝神聚听,不时点头共鸣,继而纷纷起身,挥舞着手中的国旗,笑容荡漾开来,共同祝愿伟大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一句接着一句唱,一段接着一段鸣,参与的人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逐渐形成了整节车厢大合唱的壮丽场面,将本次高铁宣讲活动推向了高潮。时间在南北旅人的心中缓缓地流逝着,大合唱在两位小朋友的欢欣高唱中落幕。虽合唱结束,但却余音绕梁,久久飘扬,萦绕在每一个歌唱者和倾听者的耳畔。
伴着窗外一座座飞快退去的铁塔高楼,一曲高铁上的《歌唱祖国》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8周年献彩献礼,唱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生宣讲团奔赴延安的青春意气,唱出了江西师范大学学子的一片赤子爱国之情。在车厢中飘扬的不止是歌曲,更是人民对祖国母亲的溢溢真情,更是新时代的春风春雨!
三、赤旗昭彰历勤苦,劈开出路两重山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为进一步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掌握延安时期的基本史实和感悟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孕育的伟大精神,为宣讲团在延安的学习、宣讲活动奠定理论基础,7月5日,宣讲团特邀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王东仓教授作为特邀嘉宾开展了以“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主题的学习活动。
王东仓教授分别从四个章节讲述了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光辉历程,分别是落脚陕北谱新篇:系统讲述了中共中央走向陕北,走向延安的历史背景和艰辛历程。延安岁月铸辉煌:为宣讲团成员们生动讲述了党中央在延安的各项活动。转战陕北定乾坤:延安不光是中国革命的落脚点,更是中国革命的出发点。延安经验增勇气:正是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才真正在各个方面走向了成熟。
王东仓教授授课过程中理论详实,知识丰富,经常有高屋建瓴的表述,对延安精神和党中央在延安的历史史实有着非常深入的研究和观察。通过王教授的讲解我更加深入地掌握了党中央在延安的十三年历史,以及延安经验对我党的重大启示和时代意义。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回顾延安精神,学习延安历史,是为了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继承革命时期的优良传统,在新征程上取得更大胜利。
王东仓教授总结了党在延安时期的四大经验:第一,坚持执政为民,解放发展生产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第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代化;第三,坚持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掌握斗争主动权;第四,坚持群众路线,相信、依靠人民群众。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延安精神、延安时期的重要论述,团员们对延安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在接下来的宣讲活动中,宣讲团成员纷纷表示要将所学知识活学活用,向各界更多群众宣讲,弘扬新时代的延安精神。
同时,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王教授重点阐释了延安精神的内涵。我和团员们仔细聆听,认真写下学习笔记,对党在延安的十三年有了全新的认识与思考。王东仓教授指出,虽然延安十三年已成既往,但党中央在此期间的辉煌历史及其建立的千秋功业将永远闪耀着不朽的光芒,希望宣讲团在接下来的宣讲活动中,用心感悟延安精神的时代意义,弘扬延安精神。
虽然党中央在延安的革命历史早已过去,但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永恒的事业往来的人,宣讲团成员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将接过革命前辈的红旗,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武装,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在学习过程中,宣讲团指导老师、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肖华平老师强调,“我们来延安,一个核心的目的就是要加深了解中国共产党28年的革命史,尤其要了解中共中央在延安13年的奋斗史,了解我们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的知青史,以帮助我们全面了解中国共产党98年的奋斗史,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100年来的发展史,从而增进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理解,增进我们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全面增强我们的理论自觉。”我们只有了解历史,才能对现在和未来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在现代错综复杂的信息潮流之中,我们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走向未来。
专题学习活动结束后,我作为宣讲团代表,邀请王东仓教授为宣讲团写下了寄语作为留念。在交谈过程中王教授的亲切和热忱令我备受鼓舞,最后王东仓教授为宣讲团留下了“弘扬传统、守住初心、担当使命”的深情寄语,勉励宣讲团成员为宣传延安精神,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出更大贡献。
四、峥嵘岁月情深重,接班自有后来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昨天的成功并不代表着今后能够永远成功。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每一位共产党人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保持革命精神、革命斗志。”为进一步弘扬中国共产党人革命斗争时期留下来的优良传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保持革命精神、革命斗志。7月5日下午,作为江西师范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生宣讲团的一员,我随队前往延安革命纪念馆参观学习,并和第二小组的队员们共同开展了宣讲活动。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里,我们跟随纪念馆讲解员步伐,围绕时间轴线,漫步在重大历史事件之中。看着馆内的一份份文件,一张张地图,一件件文物,宣讲团成员仿佛置身于当年硝烟弥漫的革命战争年代。透过革命先辈的一张张历史照片,我仿佛穿过了历史的光阴,感觉到了先辈们在艰苦环境下脸上的微笑和心中的坚定。
特别引人注意的是,纪念馆中中国共产党人建设南泥湾的部分。南泥湾原本是陕北的一片荒滩,为响应延安大生产运动,在359旅旅长王震同志的带领下,八路军战士们前往了荒芜的土地,胼手胝足,不懈奋斗,最终开垦出了一片塞上好江南。这种南泥湾精神深深感染了我。我们生活在一个条件如此之好的时代,物质资料丰富,有着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但是我们身边的很多人却仍然荒废着大好的年华,以敷衍的态度面对学习和生活,蹉跎了大好的青春岁月。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当珍惜改革开放春风春雨下良好的机遇,继承革命先辈为了民族解放事业昂扬向前的革命精神,以饱满的斗志迎接如朝阳般灿然的生活。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老一辈革命家和老一代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留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培育形成的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无论在哪个时代,延安精神都是为后人所瞻仰的不朽丰碑。延安时期是一个相对较长的历史阶段,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很多平凡而又伟大的人,他们或许可能只是八路军中的一个小战士,或许可能只是一个窑洞里年轻的文艺创作者,但他们以自己的行动为中华民族驱散了黑暗,点亮了光明。
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永远不会过时。在延安革命纪念馆的参观学习,深深地激励了宣讲团成员,结合昨天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王东昌教授的深情讲述和今天在纪念馆的实地学习,宣讲团成员们活学活用,向馆内游客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讲解活动,宣传团成员们为参观游览者讲解革命历史,讲述延安精神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关联,并且在讲解宣传的同时向身边游客发放宣传册和纪念文化衫,受到了参观学习者一致好评。在合影留念时,一队从兰州军区退伍的老兵和从山西来参观学习的中学生都伸出了大拇指,为宣传团成员点了个赞。
普通民众们的支持,对我们宣讲团成员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肯定。“教育者先受教育,宣讲者先被宣讲”,宣讲团在不断的宣讲实践中践行这一理念原则,将教育与受教育相结合,在每一次活动中都注重教育他们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在提升他人理想信念的同时也坚定自身追求,提高自身素养。将宣讲与被宣讲相结合,对每一次的宣讲活动字斟句酌,精心策划,用发自内心的声音去感染他人,用源于信仰的力量去感动世界。在此后的宣讲活动中,我和其他宣讲团成员们都将以更加昂扬向上的姿态投入其中,牢记宣讲团的使命,以实际行动践行当代青年的时代担当。
五、艰苦奋斗勤俭志,感天动地父子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人如此,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是如此。”为弘扬和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承红色基因,7月5日下午,我随宣讲团成员参观学习了延安王家坪革命旧址。王家坪是当时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机关所在地,在延安的众多机关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历史角色。毛泽东等中共领导同志在这里领导军民抗战长达八年之久,可以说,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见证了那个峥嵘岁月的历史风貌。
在旧址讲解员富有感情的解说下,我走进了中央军委礼堂和政治部会议室等历史建筑,看着桌椅上的一道道岁月的皱纹,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个传奇人物忙碌的身影。最令人深刻的建筑是会客室旁的毛泽东旧居,主席卧室最显著的装饰就是床头上的书架,而书架上的全部就是一套套各色各样的书籍。经过讲解员的解说,我们得知毛主席在即便在最艰苦的环境下,也依然保持着每日读书的习惯,结合一张张历史图片,老一代领导人即便在最艰苦的环境下,也依然坚持学习,坚持读书的刻苦精神,引起了宣讲团每一个成员每个人深深的赞叹。
随后,我和宣讲团的团员们走在王家坪的街道之上,一阵锣鼓喧天声惊动了我们,大家纷纷好奇地走过去,原来是一群当地的民众在表演着陕北的民间艺术信天游和安塞腰鼓。
面对陕北民众热情的表演,同学们全神贯注地倾听着,并且时不时发出阵阵的掌声。这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宣讲团成员们对陕北人民极具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的表演发自内心的肯定,在表演结束后,宣讲团同学们纷纷与表演者交流,活学活用地宣传我们所了解到的延安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陕北人民的热情感染了我们,王家坪广场上,时不时发出欢快的笑声。最后,我代表宣讲团成员们邀请安塞腰鼓表演队员们为宣讲团写下寄语留念,陕北大叔拿着笔静静地思索着,写下了这样几个大字“安塞腰鼓,驰名中外,宣讲团加油!”,希冀我们的宣讲,就像这安塞腰鼓的鼓声一样,传达到四面八方。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需马革裹尸还”,在中小学的课本上,从《杨家岭的早晨》到《毛主席在花山》,再到《青山处处埋忠骨》,毛泽东与毛岸英的故事对中国青年而言并非一个陌生的存在。在王家坪革命旧址,我们倾听了讲解员对《毛泽东毛岸英感天动地父子情》的讲述。原来毛泽东同志早期忙于革命工作,子女在被迫分散后只能由中共地下党代养。由于白色恐怖的蔓延,尤其是顾顺章和向忠发的叛变,中共的党组织遭到了极大的破坏,毛泽东的两个孩子流落上海街头,风餐露宿,甚至到了靠拉黄包车为生和流浪汉争抢废纸回收的地步。所幸,在地下党的努力下,最终在上海寻回了毛岸英和毛岸青两兄弟,并最终将他们送往苏联留学。在苏学习期间,毛泽东始终关心儿子的成长,多次写信和托人带书给儿子学习。毛泽东对子女的关心十分细致认真,面对儿子表现对政治过于热衷的倾向,毛泽东还特意以委婉的语气鼓励他们更多学习自然科学,打好坚实的科学基础。虽然父子三人迟迟未能见面,但是父子之间的浓浓情意溢于言表。
毛家父子团聚的时间并不多,但是,在朝鲜战争爆发后,当国家有需要的时候,在儿子自愿参军的情况下,毛泽东第一时间就将他的儿子送上了战场,为全国人民做了一个巨大的表率。面对儿子最终血洒他乡,毛主席也强忍住作为一个父亲的伤痛,含泪坚持要求把儿子的尸骨和其他志愿军战士一起埋葬在异国的土地上。毛泽东父子的感人事迹,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一代伟人的领袖风采,毛泽东同志在我心中的形象又更加生动而又具体化了起来,激励着我和宣讲团成员们朝着更高的追求砥砺前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老一辈革命家和老一代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留下来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培育形成的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在今天认真倾听了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王东仓教授关于党中央延安十三年的历史讲座,深入延安革命纪念馆和王家坪革命旧址学习之后,我对延安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我,让我明白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的追求到底是什么,激励着我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征程之中去!
六、英烈克难百战多,但思为民终不悔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为祭奠革命先烈,传承革命优良传统,7月6日上午,我和宣讲团成员们走进了四八烈士陵园祭拜王若飞、叶挺、邓发等先烈,并聆听了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授关于“缅怀革命先烈,坚定理想信念”的实地教学。
四八烈士陵园坐落在延安的郊区,背后是一座座绵延不绝的青山,门前是一弯象征着生机与活力的的流水,河流之上一座大桥高跃在上,仿佛连接了延安的过去与未来。走进烈士陵园,我们看到的是松柏环绕着的一座汉白玉纪念塔,白塔矗立于墓园之间,塔身的正面闪闪发光着的是毛泽东主席所题写的“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九个镏金大字。
在烈士陵园庄严肃穆的氛围之中,宣讲团成员们排成三列,由第一排的同学手持花圈,迈上台阶,缓步走向四八烈士纪念碑,由成员代表向纪念碑献上了寄托着我们无限哀思的花圈,表达我们的真挚情谊。我的家乡也是一片红色的土地,在那片土地上,有着成百上千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先辈,因此,这感人的一幕深深感染了我,想起了从前听说过的一个个革命故事,以至于眼睛不由得湿润了起来。恍惚间,队伍就已经离去,登上青山上的石阶间,向更多革命烈士致以我们崇高的敬意。
走在墓园的道路上,我有了这样深刻的感受:青山是不会老的,革命烈士们的精神也是不会老的。在依次瞻仰了王若飞、叶挺、邓发等革命先辈的陵墓之后,我们根据墓碑上的讲解,了解了这些烈士们的光辉事迹。我和同学们相互交流着彼此的感受,讲着彼此知道的革命故事,在这一瞬间,天地似乎与我们交融在了一起,曾经的革命先烈,似乎就活在我们的身边,正在鼓励着我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与斗志去建设我们的伟大祖国。
承载着对革命烈士无尽的哀思,我们走进了四八烈士陵园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参与由中延院教授主持的现场教学。教授生动细致地讲解了王若飞、博古等人的革命事迹,在这些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革命故事中,叶挺将军的生平给我留下了尤为深刻的感慨,叶挺作为北伐名将,不图功,不慕名,甘心为革命,为共产主义事业奉献出自己的一切,至死不渝。这种英雄人物的坎坷一生引发了我无尽的思考,做人到底应该为了什么?怀有一种莫名的感觉,我相信我最终会在延安找到答案。
展馆内外保存着延安革命时期留下的许多历史遗迹和纪念石碑,这些石碑大多是当时的老革命家和军政要员题写的,石碑上苍劲有力的话语表现出了那个年代人们昂扬向上的风貌。毛泽东主席曾说,要革命就会有牺牲,但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的牺牲就是值得的。今天在现在这个和平的年代,我们可能不会有生命上的威胁,但是却时刻面临着利益的考验,面对名与利的诱惑,我们能否做到坚定一颗本心,扎扎实实为人民做一些实事,为民族的复兴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呢?延安的革命前辈们给了我们坚定的答案。
此地一为别,精神永相传。通过这次在四八烈士陵园的实地学习和讲解老师热情和富有感染力的解说,我对革命精神和革命烈士们的所作所为有了更加清晰而深刻的认识,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年轻人,我要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之中,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斗志去完成自己应尽的职责和义务。以心有梦想,脚踏实地的所作所为,向时代交上一份自己的答卷。(文/桂智鹏编辑/廖嘉林)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2071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